蓋世真人張三丰系列之一

【文史】乾坤壺裡坐 蓋世真人張三丰

作者:劉曉
font print 人氣: 5723
【字號】    
   標籤: tags: , , , , , ,

提起張三丰,閃現在人們眼前的是武俠小說和影視中那個仙風道骨、神功蓋世的武當派宗師。然而,其中的描寫不少是杜撰,歷史上真正的張三丰是一位得道真人,並最終修成神仙,他在世間留下的神言、神跡,引無數人從此一心向道,哪怕是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的聲名和事蹟在明清兩朝大放異彩,整整影響了兩個朝代。一句「乾坤壺裡坐,這個老先師」正是張三丰對自我最為真切的概括。

求道得道成仙

關於張三丰的身世,《明史》、明朝陸西星的《淮海雜記》以及清朝汪錫齡的《三丰先生本傳》的記述可以相互補充。

史載,張三丰的先祖裕賢公,博學且會占象。與兒子昌一直隱於江西民間。南宋時他算得王氣起於北方,遂舉家北遷到遼東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張三丰即於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四月初九日誕生在這裡。據說,張昌的夫人林氏在生張三丰時,夢見斗母元君手招大鶴停在屋前,長嘯三聲而被驚醒,隨即產下張三丰。當時名「全一」,一名「君寶」,三丰是他後來的號。

張三丰幼時就與眾不同。五歲時,他患了眼疾,附近的方外之人張道長看到他後說「此子仙風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遭魔障」,於是讓張三丰拜其為師。其後張三丰跟隨張道長學習道經七年,過目成誦,並兼讀儒釋兩家之書,這為其以後的人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礎。

十二歲時,張三丰拜別張道長,回到家中,專修儒學。元世祖中統元年(1260年),中了秀才。二年,稱「文學才識」,等待候補任用。過了幾年,被任命為縣令。但這不是張三丰的志向,他常常說「富貴如風燈草露,光陰似雨電浮漚」,因此立志修道,在政務之餘尋仙訪道。他的老朋友劉秉忠亦慨歎其「真仙才也」。

三十二歲那年,張三丰的父母雙亡。於是他借守孝之機辭去縣令的官職。其後,他將田產悉數交予族人,告知代為掃墓,並辭別妻兒,往來於名山古剎,繼續尋仙訪道之旅。在經過寶雞時,他見三尖山上三峰挺秀,蒼潤可喜,遂自號為「三丰居士」,並在此居住。

如此四處尋訪三十多年,張三丰終於在六十七歲時(1314年),在終南山遇到火龍真人而得大道真傳。之後,他前往武當山,面壁九年修煉,終於得道成仙。他是老子所傳的「隱仙派」(亦稱「獨龍派」)一脈的六代傳人——獨龍六祖。

對於自己求道的艱辛過程,張三丰在其《上天梯》詞中詳盡道出。詩中說道:

「大元飄遠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當飛空錫。回思訪道初,不轉心如石,棄官游海岳,辛苦尋丹秘,舍我亡親墓,鄉山留不得,別我中年婦,出門天始白,舍我丱角兒,掉頭離火宅,人所難畢者,行人已做畢,人所難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證長生果,沖舉乘仙鶴。後天培養堅,兩足邁於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駒過隙,翹首終南山,對天三嘆息。

「天降火龍師,玄音參一一,知我內丹成,不講築基業,賜我外丹功,可憐諄告切,煉己忘世情,採藥按時節,先天無斤兩,火候無爻策,只將老嫩分,但把文武別,純以真意求,刀圭難縷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換鼎復生孫,騎龍起霹靂,天地壞有時,仙翁壽無極。」

詩歌的上半部分講述了張三丰的生活年代、相貌特徵、家庭情況、家庭成員等,特別是出家前非比尋常的勇氣,以及他看破名利、棄官、棄丁憂、離家、別妻、棄子、雲遊、信道、訪道、修道的艱苦生活等;下半部分講的是他遇到火龍真人後,如何在其指導下修真,最後修成仙人。

成仙後的張三丰對人世有了完全不同的認知。他在《自贊》詩中說:「出世自覺天地小,成仙始識利名空。還丹九轉朝真去,亦是人間孝與忠。」在他看來,駐足世間,他還有需要完成的使命。因此,他依舊四處雲遊,並在《東遊》一詩中寫道:「此身長放水雲間,齊魯遨遊興自閒。欲訪方壺圓僑客,神仙萬古住三山。」

「邋遢道人」的來歷

元朝滅亡後,張三丰在明朝初年在湖北武當山結廬。此時的他「長相奇異,高而魁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不論寒暑,都是一個斗笠一件道袍,即便是雨雪天也只多披一件蓑衣。因不修邊幅,人稱「張邋遢」、「邋遢道人」或者「邋遢張仙人」。這時的張三豊早已是得道仙人,在他看來,人間的「邋遢」不過是表象而已,而世人卻有幾人能參透?

《明史》還載,張三丰吃飯,不論一升還是一斗,一頓吃完。有時幾日吃一餐,有時兩三個月吃一次,仍像往常一樣。他還有過目不忘之才。有人說他能一日千里。

大隱濟世顯神通

得道成仙的張三丰,業已擺脫了名利情的束縛,具足慈悲、智慧和神通。他在人間顯露神通,扶助弱小、濟世救人、化解危難的事蹟很多。

《德安府志》中曾記載過,張三丰一度在太平山上隱居,但他天性隨和,和當地的父老鄉親們相處融洽。這天張三丰要走了,邀請這些鄉里的老人們吃頓飯作別,但張三丰山上久不生火,連火種也沒有了,張三丰說下山去取,頃刻之間就回來了,而上山下山要往返四十里地。

同時張三丰還買來一點豆腐下菜,而且是用木板托著拿來的。吃完飯後,張三丰囑咐他們,這是唐邑城西關姓王家的東西,請他們幫他把豆腐板歸還。這些老鄉找到這個地方一問,還真是姓王這人的東西,然而唐邑城離太平山要有一百四十多里地。

明代姚福撰的《清溪暇筆》中記錄了他在李景隆家見過張三丰留下的蓑衣和斗笠之事。蓑衣的垂鬚已經掉光了,只剩下打著百結的編繩,披上一直到膝蓋。斗笠的獨篾胎已經沒了。李景隆的曾孫萼說,他的先祖李景隆很好客,曾挽留張三丰在家住了幾十天。張三丰臨別時說:「你家超不過千日,該有大禍沒吃的。我留兩樣東西。危急時,可披蓑頂笠繞著圓走,叫我的名字。」

過了兩年果真出了大案子,他們全家被幽禁起來,朝廷不供給糧食。他們的糧食快吃完了,就按照張三丰說的呼喊。一會兒,前後園圃裡長出穀子,不足一個月就熟了。因為有穀子吃,才沒餓死,穀子剛吃完,朝廷才給米。再呼喊就不長穀子了。

《陝西通志》載,生員張恪在周公廟朝陽洞遇見張三丰,見他敞衣垢面,就沒理會。當時天降大雪,正準備做飯時,張三丰出去片刻就拿著才採摘的新鮮蔬菜回來,說是從成都剛取來的。張恪不信,跑到門外一看,雪地裡了無足跡。臨走時張三丰才告訴他:「吾玄玄子張三丰也。」問他有什麼願望,張恪說苦無記性。於是張三丰向他耳內吹氣,連說幾聲:「我讓你聰明。」從此,張恪讀書過目不忘,後來果然成為永樂甲午十二年(1414年)會試解元。

此外,民間傳說京城裡有個酒館中,有個精神不正常的童子,手足潰爛,大概活不長了。一天,他見一個破衣道人來討酒喝,趁主人沒看見,就施給他一罐。這樣做了兩個月。道人說,「你的病可以治好。」他叫童子把頭向上側過來,用氣吹入他的耳朵,感覺像蒸籠似的熱,第二天病就好了。這位道人就是張三丰。

張三丰還常身帶七針,以七針治療疾病,是以人稱「七針先生」,常於人祛痛苦於俄傾,救性命一瞬間。

不過,張三丰駐足人間的使命僅僅是扶助弱小、濟世救人嗎?@#

責任編輯:張憲義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張三豐是歷史上一個傳奇人物。據考證,張三豐生於1247年(南宋理宗淳佑七年),卒於1458年,壽命長達212歲。他是跨越宋、元、明三朝之道士,為武當派開山祖師。張三豐著述豐富,創造了奇妙通玄的太極拳法,不僅武功蓋世,而且擅詩書,文才出眾。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豐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豐也。
  • 魏武帝曹操詩歌有云:「天地間,人為貴。立君牧民,為之軌則。」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其濟世安民、肅清寰宇之志及一統天下的雄心和抱負,躍然紙上。而為了實現這雄心和抱負,曹操憑藉其非凡的政治和軍事才能,金戈鐵馬,歷經三十餘戰,終於統一了北方,結束了北方的分裂狀態,延續了漢王朝的統治。期間,多少英雄歸附,多少豪傑嚮往,多少經典故事流傳。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上說曹操「有大功於天下」。
  • 或許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將周瑜與「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聯繫在一起,但歷史的真實卻與之相反。(公有領域/大紀元製圖)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宋代大文學家蘇軾這首氣勢磅礡的詞作中提到的「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周郎正是三國時的風雲人物之一:江東孫權的大將周瑜,周公瑾。
  • 在歷史的舞台上,中原王朝上演的劇目,每每觀來輝煌壯觀,其中大明王朝為挽救瀕臨滅亡的朝鮮王室,演繹的「存亡繼絕」正統王道,以天朝雄風,驅除外邦覬覦,揚大明國威於芸芸大千。這場大戲,因青史一筆「東洋之捷,萬世大功」,成為支撐朝鮮王室再生的主軸。
  • 秦國以及統一後的秦朝非常重視治吏。為了加強吏治,秦法對官吏的選任、官吏的職責、官吏的考核以及官吏的獎懲方面都有著嚴格的規定。
  • 在古希臘和羅馬人眼中,遙遠的中國有一個好聽的名字「絲國」,直譯叫「塞里斯(Seres)」,意思就是「絲的」或者「絲來的地方」。Seres被認為是源於漢字「絲」,也是拉丁文中的「絲」(serica)一詞的來源。
  • 看,那一個個表情栩栩如生,無一雷同,或跪或站的秦軍將士;看,那一匹匹昂首嘶鳴、奮蹄欲奔的戰馬;看,那一排排整齊、嚴謹、氣勢恢宏的隊列,漫步在兵馬俑俑坑旁的你仿佛穿越到了兩千年前的古戰場,在北風瀟瀟戰馬嘶鳴鼓聲陣陣中,親身領略秦國將士的勇猛!這是怎樣令世人歎為觀止的千古奇蹟!這個奇蹟的締造者依舊是那已做了諸多震古爍今之事的秦始皇帝。
  • 對於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偉大功績,唐太宗李世民曾說過:「近代平一天下,拓定邊方者,惟秦皇、漢武。」唐朝大詩人李白在詩《古風》中也寫道:「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銘功會稽嶺,騁望琅琊台。」而民國史學家柳詒徵的評價是:「蓋嬴政稱皇帝之年,實前此二千數百年之結局,亦為後此二千數百年之起點,不可謂非歷史一大關鍵。」
  • 越國,齊海,陶地;謀士,相國,富賈。三種角色,三重人生,卻在春秋時期一位叫范蠡的人身上,呈現出神奇的統一。「重農抑商」歷來是古代中國的治國傳統,故而歷史上能征善戰者有之,輔國效君者有之,但以商人身份名揚天下的卻屈指可數。范蠡以布衣之身,不僅官至將相,位極人臣,更能果斷轉型,投身商海,確立好善行德的商人形象,豐富了商人文化。他的才學與經歷已教人驚嘆,他所奠定的「中華商道」更為後世傳頌。
  • 日本,作為中國一衣帶水的鄰國,與中原有著數千年的交往史,最早在關於先秦的奇書《山海經》中出現過。其《海內北經》記載:「蓋國在巨燕南、倭北,倭屬燕。」倭,即古代日本的稱謂。既然有「倭」的記載,必定有來自「倭」的人,也有去「倭」而返回的人。這說明中日交往在先秦時就已經存在。據考證,最早的中日交往的踏板是朝鮮半島,從半島南部乘船依靠海流前往日本,或從日本到達半島,再從陸路去往中國的遼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