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世真人张三丰系列之一

【文史】乾坤壶里坐 盖世真人张三丰

作者:刘晓
font print 人气: 5723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提起张三丰,闪现在人们眼前的是武侠小说和影视中那个仙风道骨、神功盖世的武当派宗师。然而,其中的描写不少是杜撰,历史上真正的张三丰是一位得道真人,并最终修成神仙,他在世间留下的神言、神迹,引无数人从此一心向道,哪怕是锦衣玉食、高高在上的皇帝。他的声名和事迹在明清两朝大放异彩,整整影响了两个朝代。一句“乾坤壶里坐,这个老先师”正是张三丰对自我最为真切的概括。

求道得道成仙

关于张三丰的身世,《明史》、明朝陆西星的《淮海杂记》以及清朝汪锡龄的《三丰先生本传》的记述可以相互补充。

史载,张三丰的先祖裕贤公,博学且会占象。与儿子昌一直隐于江西民间。南宋时他算得王气起于北方,遂举家北迁到辽东懿州(今辽宁彰武西南)。张三丰即于南宋淳佑七年(1247年)四月初九日诞生在这里。据说,张昌的夫人林氏在生张三丰时,梦见斗母元君手招大鹤停在屋前,长啸三声而被惊醒,随即产下张三丰。当时名“全一”,一名“君宝”,三丰是他后来的号。

张三丰幼时就与众不同。五岁时,他患了眼疾,附近的方外之人张道长看到他后说“此子仙风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遭魔障”,于是让张三丰拜其为师。其后张三丰跟随张道长学习道经七年,过目成诵,并兼读儒释两家之书,这为其以后的人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十二岁时,张三丰拜别张道长,回到家中,专修儒学。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中了秀才。二年,称“文学才识”,等待候补任用。过了几年,被任命为县令。但这不是张三丰的志向,他常常说“富贵如风灯草露,光阴似雨电浮沤”,因此立志修道,在政务之余寻仙访道。他的老朋友刘秉忠亦慨叹其“真仙才也”。

三十二岁那年,张三丰的父母双亡。于是他借守孝之机辞去县令的官职。其后,他将田产悉数交予族人,告知代为扫墓,并辞别妻儿,往来于名山古刹,继续寻仙访道之旅。在经过宝鸡时,他见三尖山上三峰挺秀,苍润可喜,遂自号为“三丰居士”,并在此居住。

如此四处寻访三十多年,张三丰终于在六十七岁时(1314年),在终南山遇到火龙真人而得大道真传。之后,他前往武当山,面壁九年修炼,终于得道成仙。他是老子所传的“隐仙派”(亦称“独龙派”)一脉的六代传人——独龙六祖。

对于自己求道的艰辛过程,张三丰在其《上天梯》词中详尽道出。诗中说道:

“大元飘远客,拂拂髯如戟,一曲上天梯,可当飞空锡。回思访道初,不转心如石,弃官游海岳,辛苦寻丹秘,舍我亡亲墓,乡山留不得,别我中年妇,出门天始白,舍我丱角儿,掉头离火宅,人所难毕者,行人已做毕,人所难割者,行人皆能割,欲证长生果,冲举乘仙鹤。后天培养坚,两足迈于役,悠悠摧我心,流年驹过隙,翘首终南山,对天三叹息。

“天降火龙师,玄音参一一,知我内丹成,不讲筑基业,赐我外丹功,可怜谆告切,炼己忘世情,采药按时节,先天无斤两,火候无爻策,只将老嫩分,但把文武别,纯以真意求,刀圭难缕晰,十月抱元胎,九年加面壁,换鼎复生孙,骑龙起霹雳,天地坏有时,仙翁寿无极。”

诗歌的上半部分讲述了张三丰的生活年代、相貌特征、家庭情况、家庭成员等,特别是出家前非比寻常的勇气,以及他看破名利、弃官、弃丁忧、离家、别妻、弃子、云游、信道、访道、修道的艰苦生活等;下半部分讲的是他遇到火龙真人后,如何在其指导下修真,最后修成仙人。

成仙后的张三丰对人世有了完全不同的认知。他在《自赞》诗中说:“出世自觉天地小,成仙始识利名空。还丹九转朝真去,亦是人间孝与忠。”在他看来,驻足世间,他还有需要完成的使命。因此,他依旧四处云游,并在《东游》一诗中写道:“此身长放水云间,齐鲁遨游兴自闲。欲访方壶圆侨客,神仙万古住三山。”

“邋遢道人”的来历

元朝灭亡后,张三丰在明朝初年在湖北武当山结庐。此时的他“长相奇异,高而魁伟,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不论寒暑,都是一个斗笠一件道袍,即便是雨雪天也只多披一件蓑衣。因不修边幅,人称“张邋遢”、“邋遢道人”或者“邋遢张仙人”。这时的张三豊早已是得道仙人,在他看来,人间的“邋遢”不过是表象而已,而世人却有几人能参透?

《明史》还载,张三丰吃饭,不论一升还是一斗,一顿吃完。有时几日吃一餐,有时两三个月吃一次,仍像往常一样。他还有过目不忘之才。有人说他能一日千里。

大隐济世显神通

得道成仙的张三丰,业已摆脱了名利情的束缚,具足慈悲、智慧和神通。他在人间显露神通,扶助弱小、济世救人、化解危难的事迹很多。

《德安府志》中曾记载过,张三丰一度在太平山上隐居,但他天性随和,和当地的父老乡亲们相处融洽。这天张三丰要走了,邀请这些乡里的老人们吃顿饭作别,但张三丰山上久不生火,连火种也没有了,张三丰说下山去取,顷刻之间就回来了,而上山下山要往返四十里地。

同时张三丰还买来一点豆腐下菜,而且是用木板托着拿来的。吃完饭后,张三丰嘱咐他们,这是唐邑城西关姓王家的东西,请他们帮他把豆腐板归还。这些老乡找到这个地方一问,还真是姓王这人的东西,然而唐邑城离太平山要有一百四十多里地。

明代姚福撰的《清溪暇笔》中记录了他在李景隆家见过张三丰留下的蓑衣和斗笠之事。蓑衣的垂须已经掉光了,只剩下打着百结的编绳,披上一直到膝盖。斗笠的独篾胎已经没了。李景隆的曾孙萼说,他的先祖李景隆很好客,曾挽留张三丰在家住了几十天。张三丰临别时说:“你家超不过千日,该有大祸没吃的。我留两样东西。危急时,可披蓑顶笠绕着圆走,叫我的名字。”

过了两年果真出了大案子,他们全家被幽禁起来,朝廷不供给粮食。他们的粮食快吃完了,就按照张三丰说的呼喊。一会儿,前后园圃里长出谷子,不足一个月就熟了。因为有谷子吃,才没饿死,谷子刚吃完,朝廷才给米。再呼喊就不长谷子了。

《陕西通志》载,生员张恪在周公庙朝阳洞遇见张三丰,见他敞衣垢面,就没理会。当时天降大雪,正准备做饭时,张三丰出去片刻就拿着才采摘的新鲜蔬菜回来,说是从成都刚取来的。张恪不信,跑到门外一看,雪地里了无足迹。临走时张三丰才告诉他:“吾玄玄子张三丰也。”问他有什么愿望,张恪说苦无记性。于是张三丰向他耳内吹气,连说几声:“我让你聪明。”从此,张恪读书过目不忘,后来果然成为永乐甲午十二年(1414年)会试解元。

此外,民间传说京城里有个酒馆中,有个精神不正常的童子,手足溃烂,大概活不长了。一天,他见一个破衣道人来讨酒喝,趁主人没看见,就施给他一罐。这样做了两个月。道人说,“你的病可以治好。”他叫童子把头向上侧过来,用气吹入他的耳朵,感觉像蒸笼似的热,第二天病就好了。这位道人就是张三丰。

张三丰还常身带七针,以七针治疗疾病,是以人称“七针先生”,常于人祛痛苦于俄倾,救性命一瞬间。

不过,张三丰驻足人间的使命仅仅是扶助弱小、济世救人吗?@#

责任编辑:张宪义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张三丰是历史上一个传奇人物。据考证,张三丰生于1247年(南宋理宗淳佑七年),卒于1458年,寿命长达212岁。他是跨越宋、元、明三朝之道士,为武当派开山祖师。张三丰著述丰富,创造了奇妙通玄的太极拳法,不仅武功盖世,而且擅诗书,文才出众。清代大儒朱仕丰评价张三丰说,古今练道者无数,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张三丰也。
  • 魏武帝曹操诗歌有云:“天地间,人为贵。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其济世安民、肃清寰宇之志及一统天下的雄心和抱负,跃然纸上。而为了实现这雄心和抱负,曹操凭借其非凡的政治和军事才能,金戈铁马,历经三十余战,终于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的分裂状态,延续了汉王朝的统治。期间,多少英雄归附,多少豪杰向往,多少经典故事流传。宋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上说曹操“有大功于天下”。
  • 或许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将周瑜与“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联系在一起,但历史的真实却与之相反。(公有领域/大纪元制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宋代大文学家苏轼这首气势磅礡的词作中提到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周郎正是三国时的风云人物之一:江东孙权的大将周瑜,周公瑾。
  • 在历史的舞台上,中原王朝上演的剧目,每每观来辉煌壮观,其中大明王朝为挽救濒临灭亡的朝鲜王室,演绎的“存亡继绝”正统王道,以天朝雄风,驱除外邦觊觎,扬大明国威于芸芸大千。这场大戏,因青史一笔“东洋之捷,万世大功”,成为支撑朝鲜王室再生的主轴。
  • 秦国以及统一后的秦朝非常重视治吏。为了加强吏治,秦法对官吏的选任、官吏的职责、官吏的考核以及官吏的奖惩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
  • 在古希腊和罗马人眼中,遥远的中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丝国”,直译叫“塞里斯(Seres)”,意思就是“丝的”或者“丝来的地方”。Seres被认为是源于汉字“丝”,也是拉丁文中的“丝”(serica)一词的来源。
  • 看,那一个个表情栩栩如生,无一雷同,或跪或站的秦军将士;看,那一匹匹昂首嘶鸣、奋蹄欲奔的战马;看,那一排排整齐、严谨、气势恢宏的队列,漫步在兵马俑俑坑旁的你仿佛穿越到了两千年前的古战场,在北风潇潇战马嘶鸣鼓声阵阵中,亲身领略秦国将士的勇猛!这是怎样令世人叹为观止的千古奇迹!这个奇迹的缔造者依旧是那已做了诸多震古烁今之事的秦始皇帝。
  • 对于千古一帝秦始皇的伟大功绩,唐太宗李世民曾说过:“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唐朝大诗人李白在诗《古风》中也写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铭功会稽岭,骋望琅琊台。”而民国史学家柳诒徵的评价是:“盖嬴政称皇帝之年,实前此二千数百年之结局,亦为后此二千数百年之起点,不可谓非历史一大关键。”
  • 越国,齐海,陶地;谋士,相国,富贾。三种角色,三重人生,却在春秋时期一位叫范蠡的人身上,呈现出神奇的统一。“重农抑商”历来是古代中国的治国传统,故而历史上能征善战者有之,辅国效君者有之,但以商人身份名扬天下的却屈指可数。范蠡以布衣之身,不仅官至将相,位极人臣,更能果断转型,投身商海,确立好善行德的商人形象,丰富了商人文化。他的才学与经历已教人惊叹,他所奠定的“中华商道”更为后世传颂。
  • 日本,作为中国一衣带水的邻国,与中原有着数千年的交往史,最早在关于先秦的奇书《山海经》中出现过。其《海内北经》记载:“盖国在巨燕南、倭北,倭属燕。”倭,即古代日本的称谓。既然有“倭”的记载,必定有来自“倭”的人,也有去“倭”而返回的人。这说明中日交往在先秦时就已经存在。据考证,最早的中日交往的踏板是朝鲜半岛,从半岛南部乘船依靠海流前往日本,或从日本到达半岛,再从陆路去往中国的辽东。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