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中国出版业大整合,白忙!

陈劲松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4月19日讯】据悉,最近中国出版业实施大整合,由人民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美术出版总社、人民音乐出版社、三联书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和新华书店总店、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等,共12家大型企事业单位,组成所谓“中国出版集团”。人员5000人,资产50亿。号称中国出版业的“巨无霸”,或“出版业航空母舰”。看上去颇有派头。

表面上的说法是,组成“中国出版集团”,是为了因应中国加入WTO之后,国际出版业的竞争。经济学上的根据是,重组以形成规模,从而形成规模效益。中国当局承诺入世后开放出版市场,首先开放图书零售业。但了解中南海的人都知道,对他们来说,这是绝对办不到的。真正开放出版市场或图书市场,让民众了解更多资讯,简直等于是要了中南海的命。因为,一旦有外资外商通过发行渠道来调控图书生产,西方文化价值观念势必破门而入。

前往致词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声称:组建出版集团的目的,是要主导出版物市场和参与国际竞争。一个“主导”,将幕后的用心暴露无遗。不管经济如何发展,中南海当局不可能放弃对精神文化领域的控制,正如他们不可能放弃手中的权力和既得利益一样。因此,他们只会在这一环节上尽量拖延、阻扰、制造障碍。一个断言是,新闻出版,是中国在加入WTO,溶入世界经济过程中,最不可能放开的一环。

从四十年代毛泽东“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到八十年代邓小平“二为方针”(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定位,中国的文艺事业连同出版事业,就一直是“党的工具”,为当权者服务。

从四九年中共建政一开始,中国出版业,就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典型的国营企业。有亏无盈,或者亏多盈少,至今没有摆脱这一陷井。遍布全国城乡的新华书店,貌似连锁店,其实全然没有连锁的功能。各自为政,低效率地勉强维持经营。

想一想,西方各大媒体是世界上再客观不过的东西了,这些媒体也以经常批评他们各自的政府而著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可以直接接收到这些媒体所发出的报道和信息,甚至包括柬埔寨和阿富汗,但泱泱大国如中国,竟对之严密封锁,连电脑网络都不放过,层层过滤,视之如洪水猛兽。

从经济上而言,出版业本来是一大产业,具有与其他产业同样的性质,成本与效益,亏损与盈利,经营与管理,丝丝缕缕,都关系到这一产业的兴衰存亡。但在中国,这一庞大产业却受到人为窒息。这类人为窒息的产业,还涵盖了新闻媒体,电影电视,舞台艺术等几乎所有精神文化领域。

八、九十年代以来,也出现了许多计划外的图书,更加多姿多彩和触及生活本真的图书,较大地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

遗憾的是,承载这一变迁的,并不是官方出版社,而是地方上的或者挂靠性质的小出版社;承担发行的,也并非“国营新华书店”,而是小摊、地摊、甚至地下摊档;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更多的图书或其他文化产品,竟然是以“侵犯知识产权”为手段的盗版。恐怕只有这些计划外的图书或其他文化产品,以及体制外的营销渠道,才算得上是整个市场经济的一
部分吧!

因此,所谓“出版业大整合”,实际上,又是一场“瞎子点灯白费蜡”的游戏。因为,综上所述,中国出版业不仅长期落后,还仍然受着制度、权力、观念等东西的重重束缚。在这种条件下,即便是组成所谓“出版集团”,哪里又可能成为国际出版业的竞争对手?

最后,所谓“出版业重组”,不过是让一批投机客,又找到了新的头衔,轻而易举地官升一级;并再一次趁着混乱,洗劫国有资产,“分一杯羹”。至于组合之后,是否具有真正的规模经济效益,那就不是他们所关心的了,反正还是国营企业。一句话:出版业大整合,白忙! (新世纪)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文章
    

  • 中共外资新纲领宽紧迥异 媒体出版业“外商免谈” (3/15/2002)
  • 相关新闻
    中共外资新纲领宽紧迥异 媒体出版业“外商免谈”
    章天亮:慈悲与惩罚
    【人物真相】杨慧妍:中共金融爆雷的牺牲品?
    冯睎干:彭定康仗义执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