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奎德:三个“中国”,汇向何方?

陈奎德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15日讯】 “中国”是什么?这在当代已成为一个问题。

如果仔细考察一下现在人们对“中国”这个词在不同场合的各种不同用法,观察一下赋有显着中国特征的经济范围、政治范围和文化范围,我们发现,实际上已呈现出三个不完全重合的“中国”:“经济中国”、“政治中国”和“文化中国”。一个新的现象已经进入了当下的历史格局: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层面,已不再重合。

三位一体的传统的“中国”已不复存在了。

所谓“经济中国”,是指世界银行和国际学界和政界所说的“华人经济区”(Chinese Economic Area),即中国大陆港澳台湾和新加坡所形成的大经济市场所涵盖的范围。它的表现,可圈可点。

所谓“政治中国”,是指当前历史阶段的中华民族政治结构。它指几个并立的政治实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大陆)、不同制度的香港、澳门特区、以及中华民国(台湾)。中国共产党治下的大陆中国并不能完全垄断中国这一称谓。而上述分立的的政治实体,正处于变动的历史过程中。

所谓“文化中国”,是多年来在海外华人学者中流行的概念,它主要指与中国文化有紧密关系的社会和群体。依哈佛杜维明教授看,它包括三重外延:一、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和新加坡;二、海外其他华人社会;三、国际上从事中国研究及关切中国文化的人。

很明显,这三个“中国”,并非重合在同一个(地理)实体之上。

三个“中国”各自的内部关系状况是各各不同互成对比的:譬如,正当“政治中国”中的一部分向另一部分以导弹相对时,“经济中国”内部贸易却热气腾腾;“文化中国”的内部交流也在突破界限。这就产生了三个“中国”的内在张力及三者间互动的可能性。这种互动,就长程历史而言,对塑造未来中国的基本形态,极为关键。

问题是,这三个“中国”将如何互动,而互动的历史后果又将呈现出什么呢?

首先,最引人瞩目的是“经济中国”的强大统合力。其力量渊源于国际市场格局下的经济逻辑。“经济中国”内部的互补性的合作关系超越其竞争关系。特别是三方都是WTO成员的今天,世贸组织的强大的外部规范力量必然将迫使内部各成分的体制趋同化。因此在本质上,“经济中国”是使中华民族纳入世界主流秩序的力量。

“文化中国”,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归宿。近代以来,中国文化经历了与世界其他文化的空间接触和交融,与此同时,也使中国文化经历了解构、流亡和分立的痛苦过程。诚然,目前中国大陆的文化呈现“故园荒芜”的现象,但它只是1949年以来的特殊历史现象,这同具有悠久传统和强韧生命力中国文化相比,仅是短暂的异数。事实上,海内外华人知识界有关“文化中国”的论说,正是在上述文化危机的历史背景下兴起的。这是知识阶层重建并整合中国文化进入世界文明及其价值系统的悲怆努力。

在“政治中国”的大陆,自从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破产之后,其基本的力量源泉来自大中国民族主义。作为中国近代史悲剧性的政治遗产,“政治中国”内部一直存在着疏离和紧张状态。“政治中国”的当下结构,使民族主义力量对“经济中国”和“文化中国”产生负面的影响。因为当下“政治中国”影响力的方向是指向统合于目前中国大陆的制度形态之下。而这一制度形态,恰恰是自外于基本的国际秩序的,同时也是背离中国那部分优秀的文明的文化传统的,因而同长远性的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水火不容。“政治中国”的另一个结构性因素是台海两岸的紧张关系,一旦发生战争,“经济中国”和“文化中国”都将遭到致命打击。

因此,从上述两方面看,“政治中国”对于“经济中国”和“文化中国”都是一个潜在具毁灭性的负面因素。

鉴于上述原因,散布于中国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华人,对上述经济、政治和文化三重“中国”的认同程度是很不相同的。人们对“文化中国”的认同具有稳固性和长远性,对“经济中国”的认同则具有现实性和功利性。而对“政治中国”,认同度则相当低,且具有怵目的分裂性。 基本的事实是:“经济中国”和“文化中国”分别表达了现代中华民族的基本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而当下的“政治中国”与这两者的利益却是扦格不入的。而且,诉诸历史,经济、政治、文化三重分离的民族实体,其状态是不可能持久的。无论未来的内部结构是松散还是紧密,它总要重新走向某种三位一体的逻辑终点。

因此,是“政治中国”逐步变化以适应“经济中国”和“文化中国”,还是“经济中国”和“文化中国”去适应当下的“政治中国”?这是摆在所有中国人面前的严肃课题。

在当代,中国认同的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都被冲淡了,只有文化心理因素和经济纽带仍然存在。由于“经济中国”和“文化中国”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物质和精神)利益之所系,因此,有理由相信,从长程的历史眼光看,三个“中国”互动的演化趋势是:“政治中国”逐渐变迁,向“经济中国”和“文化中国”靠拢,逐步在历史上浮现出某种出人预料的政治安排,呈现一种具包容性的政治结构,容纳和适应“经济中国”和“文化中国”的基本构架,成为一个与世界主流秩序协调的文明的“中国”。

原载观察(http://observechina.net/)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陈奎德: 死囚之怒
陈奎德:两类权势的互动
陈奎德:从金融领域看“党国资本主义”
陈奎德: 北京发布的《2001年美国人权纪录》简评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