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奎德:三個“中國”,匯向何方?

陳奎德

標籤: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紀元5月15日訊】 “中國”是什么?這在當代已成為一個問題。

如果仔細考察一下現在人們對“中國”這個詞在不同場合的各种不同用法,觀察一下賦有顯著中國特征的經濟范圍、政治范圍和文化范圍,我們發現,實際上已呈現出三個不完全重合的“中國”:“經濟中國”、“政治中國”和“文化中國”。一個新的現象已經進入了當下的歷史格局:當代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三個層面,已不再重合。

三位一體的傳統的“中國”已不复存在了。

所謂“經濟中國”,是指世界銀行和國際學界和政界所說的“華人經濟區”(Chinese Economic Area),即中國大陸港澳台灣和新加坡所形成的大經濟市場所涵蓋的范圍。它的表現,可圈可點。

所謂“政治中國”,是指當前歷史階段的中華民族政治結构。它指几個并立的政治實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陸)、不同制度的香港、澳門特區、以及中華民國(台灣)。中國共產党治下的大陸中國并不能完全壟斷中國這一稱謂。而上述分立的的政治實體,正處于變動的歷史過程中。

所謂“文化中國”,是多年來在海外華人學者中流行的概念,它主要指与中國文化有緊密關系的社會和群體。依哈佛杜維明教授看,它包括三重外延:一、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台灣和新加坡;二、海外其他華人社會;三、國際上從事中國研究及關切中國文化的人。

很明顯,這三個“中國”,并非重合在同一個(地理)實體之上。

三個“中國”各自的內部關系狀況是各各不同互成對比的:譬如,正當“政治中國”中的一部分向另一部分以導彈相對時,“經濟中國”內部貿易卻熱气騰騰;“文化中國”的內部交流也在突破界限。這就產生了三個“中國”的內在張力及三者間互動的可能性。這种互動,就長程歷史而言,對塑造未來中國的基本形態,極為關鍵。

問題是,這三個“中國”將如何互動,而互動的歷史后果又將呈現出什么呢?

首先,最引人矚目的是“經濟中國”的強大統合力。其力量淵源于國際市場格局下的經濟邏輯。“經濟中國”內部的互補性的合作關系超越其競爭關系。特別是三方都是WTO成員的今天,世貿組織的強大的外部規范力量必然將迫使內部各成分的體制趨同化。因此在本質上,“經濟中國”是使中華民族納入世界主流秩序的力量。

“文化中國”,代表中華民族的精神歸宿。近代以來,中國文化經歷了与世界其他文化的空間接触和交融,与此同時,也使中國文化經歷了解构、流亡和分立的痛苦過程。誠然,目前中國大陸的文化呈現“故園荒蕪”的現象,但它只是1949年以來的特殊歷史現象,這同具有悠久傳統和強韌生命力中國文化相比,僅是短暫的异數。事實上,海內外華人知識界有關“文化中國”的論說,正是在上述文化危机的歷史背景下興起的。這是知識階層重建并整合中國文化進入世界文明及其价值系統的悲愴努力。

在“政治中國”的大陸,自從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破產之后,其基本的力量源泉來自大中國民族主義。作為中國近代史悲劇性的政治遺產,“政治中國”內部一直存在著疏离和緊張狀態。“政治中國”的當下結构,使民族主義力量對“經濟中國”和“文化中國”產生負面的影響。因為當下“政治中國”影響力的方向是指向統合于目前中國大陸的制度形態之下。而這一制度形態,恰恰是自外于基本的國際秩序的,同時也是背离中國那部分优秀的文明的文化傳統的,因而同長遠性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水火不容。“政治中國”的另一個結构性因素是台海兩岸的緊張關系,一旦發生戰爭,“經濟中國”和“文化中國”都將遭到致命打擊。

因此,從上述兩方面看,“政治中國”對于“經濟中國”和“文化中國”都是一個潛在具毀滅性的負面因素。

鑒于上述原因,散布于中國大陸和世界各地的華人,對上述經濟、政治和文化三重“中國”的認同程度是很不相同的。人們對“文化中國”的認同具有穩固性和長遠性,對“經濟中國”的認同則具有現實性和功利性。而對“政治中國”,認同度則相當低,且具有怵目的分裂性。 基本的事實是:“經濟中國”和“文化中國”分別表達了現代中華民族的基本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而當下的“政治中國”与這兩者的利益卻是扦格不入的。而且,訴諸歷史,經濟、政治、文化三重分离的民族實體,其狀態是不可能持久的。無論未來的內部結构是松散還是緊密,它總要重新走向某种三位一體的邏輯終點。

因此,是“政治中國”逐步變化以适應“經濟中國”和“文化中國”,還是“經濟中國”和“文化中國”去适應當下的“政治中國”?這是擺在所有中國人面前的嚴肅課題。

在當代,中國認同的地理因素和政治因素都被沖淡了,只有文化心理因素和經濟紐帶仍然存在。由于“經濟中國”和“文化中國”是中華民族的基本(物質和精神)利益之所系,因此,有理由相信,從長程的歷史眼光看,三個“中國”互動的演化趨勢是:“政治中國”逐漸變遷,向“經濟中國”和“文化中國”靠攏,逐步在歷史上浮現出某种出人預料的政治安排,呈現一种具包容性的政治結构,容納和适應“經濟中國”和“文化中國”的基本构架,成為一個与世界主流秩序協調的文明的“中國”。

原載觀察(http://observechina.net/)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陳奎德: 死囚之怒
陳奎德:兩類權勢的互動
陳奎德:從金融領域看“党國資本主義”
陳奎德: 北京發布的《2001年美國人權紀錄》簡評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