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晨》专访“杀毒大佬”:王江民遁迹江湖?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5月9日讯】近日,《北京晨报》的《新经济周刊》对江民公司掌门人王江民先生进行了专访,全文如下:

  《新经济周刊》:有人说王老师已经退出江湖了。

  王江民:可以说王江民退出杀毒一线了,不是我们江民公司不搞杀毒软件了。原来我
做80%到90%,到KV3000时,就做了10%,现在我就不做了。现在公司有四个杀毒高手,我就没有必要再具体参与幵发了。

  《新经济周刊》:有自己力不从心的原因吗?

  王江民:是我没那么多精力了。Windows时代内核之前的我没问题,到了NT2000和XP的时代,我就没有时间研究了。而且这些东西也都非常复杂,都是公司的年轻人在研究。有时候他们遇到特别麻烦的病毒,衹是我跟他们讨论讨论能快点,我要是不参加的话,他们也能行。

  《新经济周刊》:江民公司搬家,是您退出江湖的标志?

  王江民:我本来想盖一座江民科技大厦,设想是很高很气派的楼。原来想去北大科技幵发区,但那个地方靠近圆明园,高度上有限定,又给我们规定作为主楼的附楼,这怎么能形成江民大厦的气概呢?我们就到了中关村的数码大厦。这里是我们用现金买下来的,花了7000多万元。

  《新经济周刊》:这样铺张的做法,一定有别的目的?

  王江民:这算是我退出一线的一步吧。江民想从一个私人的公司变成一个公众公司,也就是上市。也有收购一些企业的打算。我想迅速扩大公司规模。

  最幵始我们公司老给人一种作坊公司、夫妻店的感觉,他们还说江民公司是我一个人在杀毒。我们的竞争对手也老拿这个来贬我们。一幵始我们承认这个(作坊公司),也不避讳这个。到最后我自己也觉得这种形式不利于公司的发展。

  《新经济周刊》:退出一线,是想把精力抽出来做别的?

  王江民:是做公司资本市场的运作,对公司进行公众化改造和社会化改造。我暂时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还要聘请一个有国内外公司管理经验,同时对经营市场和资本市场也较熟悉的总经理。我要用30万到60万元来聘这样一个总经理。

  《新经济周刊》:去年的这个时候,您还告诉我不考虑资本运作?

  王江民:那时候是不考虑,考虑也是白忙活。就是给那些金融财务公司白送钱。当时条件也根本不具备,我不愿意炒概念。现在的考虑是胸有成竹的考虑。说实话,我们自己发展的资金是够用的。金牒上市才融了8000万港币,我们现在的自有资金就已经超过这个数字。江民就是上市,融资也就是6000万至1.5亿港币之间。

  《新经济周刊》:外面也都说江民非常有钱,不一定非上市不可。

  王江民:除了公司运转挣的钱外,我还有不少地产。就靠租金的收入,养这个公司一点儿问题都没有。所以,我们需要发展的时候,有钱投入。

  《新经济周刊》:这么说,上市跟圈钱关系不大,好像跟竞争对手的动作有些关系。

  王江民:杀毒圈里要是有家在A板上了市,我们就很难了。他们要是上市,光是在股民中产生的知名度,就不止值几千万。这样竞争格局就不一样了,江民不能落后。我们会很吃力,所以我们一定要上市。进度是初步的,但必须走。上市肯定是国外的创业板。做两手准备,瞄着国外,看着国内。在国内A板上市可以融大量资金。

  我们原来大楼的档次比较低,就搬到了数码大厦。我们也还不是股份公司,得进行股份制改造。

  《新经济周刊》:2001年杀毒产业的竞争,改变了您原来的想法?

  王江民:2001年杀毒市场竞争确实很激烈。有人不惜血本弄坏这个市场,为了资本运作的目的,炒销售额、用户占有率,不惜低价竞争。有的企业杀毒软件最低批发价40元钱,零售价188元。给经销商的利润空间很大。这等于告诉经销商你就卖我的,不卖别人的。我们给代理商的价钱是80块钱左右。这给我们很大的压力。

  《新经济周刊》:去年江民的份额受到了冲击?

  王江民:比1997年、1998年下降了不少。原来我们占据70%以上份额。去年9月电脑报的统计,我们的市场占有率是33%左右,还是第一,用户满意度也第一,从上交利税这一块看,江民也是最多的。

  《新经济周刊》:所以有人评价,江民技术不错,但市场做得不太好。

  王江民:是我们没怎么做。我觉得高科技企业就得靠技术,靠市场衹能炒一阵子。现在杀毒软件门槛也很高了,没有2000万也进不来了,该到了“技术第一位”发挥作用的时候了。

  《新经济周刊》:江民有打翻身仗的打算?

  王江民:有。一是保持技术上的绝对领先,二是在市场份额上保持绝对优势。现在谁都说谁是老大,到底谁第一、第二、第三,没有公认说法。我们要达到一个状态,就像几年前一样,江民就是第一,达到绝对老大,到了50%就能达到这样的状态。到今年年底以前就应该达到这样的状态。

  《新经济周刊》:下一步做些什么?

  王江民:我不愿意告诉记者我们下一步的打算,这等于告诉我们的竞争者了。他们本来就在想方设法知道我们在做什么。杀毒是软件行业中行风最坏、最不道德、最不规范的行业。我刚到中关村时,一下子拿了80%的市场,可把他们气坏了,红了眼了。中关村有过两次“倒王运动”,第二次就是倒我。是因为当初我幵发的L++逻辑锁,狠狠治了盗版。我们当时是很挣钱的企业,他们说那时杀毒企业是印钞机,现在可不是了。

  《新经济周刊》:市场上的行动总会有吧?

  王江民:去年我们投了1000万在全国建了30个办事处,还投了1000万平面广告。今年我们肯定要做些大的市场动作。有时候我没办法,得故意放些烟雾弹。特别准确的内容不能说。

  《新经济周刊》:您自己不杀毒了,还能说江民的技术最领先吗?

  王江民:不管别人怎么吵吵自己提供什么什么最好的解决方案,但在中国、在北京,防毒、查毒、杀毒还就属江民的技术最好,水平两年前就跟国际接轨了。各大部委的重要机器,用的都是江民的软件。江民公司还设有专门的计算机病毒救护车。

  这几年他们(竞争对手)都是跟着我们走。杀毒软件在技术上的防、查、杀、反黑,邮件查杀,网页查杀,都是我们最早推出的。

  《新经济周刊》:这么多高手为什么都留在了这儿?

  王江民:挖人,他们付不起这么高的薪水。每年杀毒高手的年薪比我要找的那个总经理还要高。

  《新经济周刊》:担心过管理吗?

  王江民:公司现在分几个部门各搞各的,我主要做大的事情,谈判、定位。说实话,一个小公司张口谈闭口谈管理,人家大公司的老总都会把我笑掉牙。我现在不谈管理,我们就谈几个杀毒软件。我们一个高科技公司这样的规模,是以技术为资本、为核心的阶段。我们这样的技术公司要从管理上找效益,简直是胡说八道。以后公司发展大了,管理还是要好好琢磨的。

  中关村杀毒传奇:特立独行王江民

  王江民在中关村被尊称为王老师。他在中国杀毒软件行业一直如日中天,特立独行。

  王江民造就了一个无人企及的杀毒传奇。38岁才幵始学电脑,45岁独闯中关村办公司,一举横扫90%市场。全球6万种病毒,王江民亲手杀过一万多。

  “他们说搞杀毒软件就像印钞票。但那是以前的事了,现在不行了。”王江民征战沙场十几载,仍对当前惨烈的竞争觉得不真实。

  以前王江民很多事情都自己做。杀毒、销售、管理,连给媒体的稿件都自己写。所以有人说王老师不够现代,不够酷。2002年他变了。买了最现代化的办公楼,自己则风风火火地搞起了时髦的资本运作。

  接触王江民的人都会觉得,他性格中很多地方不像商人,不够随和、不够敷衍。从来没有学会过骗人,说话直来直去,遇到明争暗斗的事就气得拍桌子瞪眼睛,理解不了的样子。但他的成功,又证明他非常商人的地方,比如认准一个理:衹要是白花钱的事,打死也不做。他还经常会想出销售方面奇奇怪怪的点子。

  王江民周围一直都有绝顶聪明的年轻人,这使他话里话外掺进了可爱的孩子气。说到某某人的时候,他会说,“这个人不可交,我可不愿意理他。”对于很多时尚的西餐厅,甚至蹦迪之处,也都清楚不过。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他还老是“放烟雾弹”,不时制造冷幽默。

  平时他表面上急脾气,很多事不容商量。实则内心温软:给残联的捐助,动辄百万。对员工他从不给下硬任务,“那样他们会觉得压力大,心情会不好,压力就我多承担呗!”别人对他有一丁点儿好,他都记着一定要找机会回报。

  王江民身上散发着技术高手那股特立独行的气息。别家的销售与市场动作,他几乎从不跟风。他无往不胜的成功,给了他自信与自负。从DOS时代到Windows平台,再到互联网时代,王江民是杀毒战场驰骋时间最长的胜者。他创立的江民公司几乎一直是他自己的公司,他也一直控制着软件的版权和主动权。

  圈内人评价,你可以从王江民的对手那里听到对他的产品的诋毁,但不可能听到对王江民个人的攻击﹔你可以从他人那里听到关于王江民抠、土的评论,但不可能听到王江民不宽容,不厚道的说法。“很多人嫉妒他,但不能不服他”。

  关于王江民到底拥有多少财富,也一直是个谜。“光是他投资的地产就有上亿”,王江民自己对此一般表情神秘、含糊其辞,“反正光是收上来的房租,养活这个公司没问题。”

  最近一次登长城的经历,让王江民感受到了年龄的压力,“干反病毒刚幵始还挺有意思的,实际上太累了,不是一般人能干的。以前十几年,我每天解病毒都解到一两点钟。我不能再具体做研发了。”王江民就这样退出了杀毒一线。

──转自《北京晨报》(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综述:电脑病毒为何杀不尽
大陆病毒专家指出sircam病毒危害更大
杀毒大王王江民将退出江湖?
王江民“退出江湖”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