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真是哈佛博士么? “海归百万年薪任大学校长”

人气 17
标签:

(http://www.epochtimes.com)
【大纪元6月26日讯】中国青年报报6月26日道﹐5月15日﹐山东多家报纸﹑电台﹑电视台报导了同一则新闻﹕哈佛博士陈琳从山东外事翻译学院院长手中接过常务院长的聘书﹐成为我国第一个年薪百万的大学校长。报导称﹐陈琳博士原籍中国福建﹐是第一个也是迄今为止惟一的一个从有“总统摇篮”之称的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的华人﹐是进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惟一华人经济学家。

消息一传出﹐立即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很多人对山东外事翻译学院的惊人之举表示叹服﹐但也有不少人对此事的真伪持怀疑态度。本报记者历时多日对此事进行调查﹐发现“哈佛博士”有诸多可疑之处。

■“第一年至少输送10名学生到世界一流名校留学”

山东外事翻译学院是一所民办高校﹐至今只有3年的历史﹐但今年3月底的一则新闻着实令它火了一把———山东外事翻译学院向社会发布了一条消息﹕以5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诚聘常务院长。

待遇虽然优厚﹐但对这位常务院长的要求也令众多眼热者望尘莫及﹕毕业于哈佛﹑剑桥﹑耶鲁﹑早稻田等世界一流名校﹐具有博导资格﹔分管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第一年至少输送10名学生到哈佛﹑剑桥﹑耶鲁等世界一流名校留学﹐每年按5名指标递增﹔分管专业学科带头人和整体师资队伍﹐使其在预计期限内达到世界一流师资水平﹔分管教学工作﹐使教育质量在预计期限内达到世界一流高校标准。

■是教育改革还是新闻炒作﹖一时间﹐社会各界对此议论纷纷。

山东外事翻译学院院长孙承武解释说﹐这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山译目前在校生已过4000人﹐今年9月将达8000人﹐学校规模迅速扩大﹐面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教育竞争与整合的形势﹐如果不站在世界教育的前沿用人育人﹐如果不站在世界教育竞争的高度抓教学﹑抓管理﹐在国际教育竞争的比赛中﹐结果可想而知。

就算山译是真心纳贤﹐但栽下的梧桐树能否引得“凤凰”来﹖很多人怀有疑虑。

■年薪从50万元涨到百万元

5月14日﹐山东外事翻译学院一楼会议室里涌入了将近20家媒体的记者﹐令众多记者心动的消息是﹕山东外事翻译学院虚位以待的常务院长终于找到了﹐而且年薪从50万元涨到了100万元。

■本报记者也应邀出席了当日的签字仪式。

众人翘首期盼的常务院长陈琳博士在签字仪式上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他说﹐近年来﹐他一直希望能够回国从事大学管理工作﹐为中国培养出一流人才。去年回国时﹐他曾公开向媒体提出希望回国当综合性大学校长的愿望﹐随后﹐曾有不少公立综合性大学希望聘请他出任校长﹐但由于体制上的种种原因未能落实。

对年薪从50万元涨到100万元﹐他的解释是﹕“我不缺钱﹐我的钱一辈子都花不完。清华大学前不久年薪百万聘请了28位客座教授﹐本来我也在被邀请之列﹐被我拒绝了。若是我只要50万元﹐人家会笑话我的。”

据院长孙承武介绍﹐双方从今年4月份开始接触———互发了10来封电子邮件。5月3日﹐陈琳第一次到该校﹐5月8日就开始工作了。本报记者询问该校是否查看过对方证件﹐孙承武说曾问过﹐但对方说证书在美国﹐没带回来。他告诉记者﹐可以到哈佛大学的网站上去查﹐上面有“陈琳”的名字。当记者问网上是否有照片时﹐他回答没有照片。

当其他传媒记者大多已离去后﹐本报记者委婉地向陈琳博士提出希望他提供能证明他身份的有关证件。他回答说﹕“证书都在美国﹐我有护照。”当记者表示希望看一下时﹐他说护照没有带在身边。

他说﹕“在美国找工作﹐从来没有人要看证书﹐一个人是什么样的水平﹐你只要跟他谈10分钟就知道了。”

后来﹐陈琳把记者叫到他的办公室﹐打开电脑﹐进入哈佛网站﹐指着其中一栏说那就是他﹐除了“CHEN﹐LIN”外﹐只有一个导师名字和论文名称。而陈琳并未提供能证明他就叫“陈琳”而且就是他所说的那个“陈琳”的任何有效证件。

■“哈佛博士”的经历一团迷雾

在此后的一个多月中﹐对于陈琳提供的简历﹐本报记者逐一进行了核实。

这份简历称﹕“陈琳﹐男﹐原籍中国福建。199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肯尼迪管理学院﹐为该院获得博士学位的惟一华人﹐专业方向为经济金融管理。此外﹐陈还拥有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和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硕士学位。

陈琳曾就职于哈佛大学商学院﹑美林证券﹑美联储等机构﹐现为美国佛州一对冲基金公司副董事长。陈琳是中国政府在海外聘请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入围人选。”“陈琳为具有国际影响的金融理论家。在哈佛大学期间﹐陈琳师从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莫顿教授﹐从事资本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和风险管理方面的研究。”

5月23日﹐记者赶赴合肥﹐在中国科技大学的档案馆里查找了物理系所有硕士研究生的名单﹐只发现了一个“陈琳”﹐系该校1982届毕业生﹐1943年4月出生于福建厦门﹐已近花甲之年。而“哈佛博士陈琳”自我介绍今年40岁。

■清华大学有关人士则称﹐经查询﹐没有发现该“陈琳”的任何备案。

中国人民银行人事司干部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确实有个叫“陈琳”的人多次给该行发来电子邮件﹐要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的职位。但央行绝没有给他任何答复。央行确实准备向海外引进人才﹐但这项工作还没有开展。

记者了解到﹐哈佛大学以肯尼迪命名的学院只有一个﹐但并非“肯尼迪管理学院”﹐而是“肯尼迪政府(government)学院”。此外﹐该学院的博士学位也没有“经济金融管理”这一专业方向。

在哈佛大学的教授名单中﹐确实有一位RobertMerton教授﹐曾于1997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经与他联系﹐他却表示回想不起来曾经指导过一个叫“LinChen”的学生。

记者向哈佛大学校友会等有关机构查询﹐找到了两位“LinChen”﹐其中一位“LinChen”1994年从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但他的专业方向是生物与生物化学﹐目前在美国一所大学任助理教授。而另一个“LinChen”1991-1995年在肯尼迪政府学院学习﹐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是1995年3月﹐专业方向是公共政策。因为没有找到该“LinChen”的详细联系方式﹐记者未能与他取得联系。

■谁来审查“海归派”学者的资历

在对“哈佛博士”的调查中﹐记者深感艰辛和复杂。面对记者的质疑﹐当事人“哈佛博士陈琳”非常恼怒﹕“你又不是公安局的﹐你凭什么查我﹖”

■媒体该不该质疑他的身份﹖应该由谁来审查“哈佛博士”的资历﹖

一位高校人事处处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按照惯例﹐归国服务人员一般在回国前会到当地使领馆开具证明﹐证明他(她)在哪所大学学习了几年﹐获得了什么样的学位﹐证明上有当地使领馆的公章和分管教育的官员的签名。该校对“海归派”学者的资历审查一般以此为准。

有关人士认为﹐民办高校在用人机制上相对较为灵活是其优势。具体到这起新闻事件中﹐如果学校年薪百万聘请常务院长﹐只看真才实学﹐不看资历﹐则另当别论﹐但因为其新闻卖点在于“哈佛博士”﹐媒体代表的是公众知情权﹐有权对公众人物的身份和资历提出质疑﹐对方应主动出示能表明其身份的有关证书。

6月24日﹐记者再次与山东外事翻译学院院长孙承武取得了电话联系﹐向他通报了记者的调查结果。对中国科技大学查不到陈琳的硕士学位﹑中国人民银行否认曾给过陈琳任何答复﹑RobertMerton教授否认曾有个叫“LinChen”的学生等情节﹐孙承武多次以电话不清楚为由未做回答。

孙承武说﹐在新闻发布会后﹐他们通过哈佛网站查到肯尼迪学院的电话﹐与陈琳的导师(不是RobertMerton)电话联系过。他还看过陈琳的护照﹐上面有照片﹐名字是“ChenLin”(据一位在美国生活了十几年的博士说﹐按照西方国家的习惯﹐应为“LinChen”)。孙承武说﹐他对陈琳的身份不怀疑﹐因为他还看过陈琳写的一本书﹐书中提到戈尔演讲和在哈佛的经历﹐他感觉没有哈佛的经历是写不出来的。

问到陈琳在山东外事翻译学院的工作近况﹐孙承武说﹐他感觉陈琳很难跟老师沟通﹐观念不大一样。孙承武认为师生应融为一体﹐教学是个互动的过程﹐但陈琳认为老师应有老师的尊严﹐不应该轻易和学生说话。孙承武认为“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没有永远的老师﹐也没有永远的学生﹐但陈琳说﹐就是因为这样﹐中国的教育发展不快。孙承武认为﹐陈琳在理论上说得不错﹐给学校拿了许多方案﹐提了很多建议﹐还是有可取之处﹐但在行动上与理论相差很远。(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法学家科恩教授出任杨建利被捕案法律顾问
哈佛成绩评等大翻修 比照其他大学标准
美哈佛大学研究发现午睡有助提高工作效率
哈佛教授轰医疗改革拖字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