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一丁:端午戏言——假如屈原和孔子活在当代

人气 1108

【大纪元2022年06月04日讯】
黄历五月五,粽香入端午。
鼓声催浪飞,龙腾伴狮舞。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近了。

端午节始于爱国大诗人屈原投江自殒。所以,年复一年,裹在端午节飘香的粽叶里的,不但有一个代代相传的古老话题:爱国;还有一个年年不断的争议:自殒。

爱国的立足点不同

儒学的传承离不开忠君报国, 但忠君报国的内涵却因人而异。

屈原因伤其母国亡而忧愤投江;孔子却因忠君报国而选择辞君离朝,周游列国。两位中华历史上的先贤皆爱他们的母国,但方式却大相径庭。如果将孔子摆在屈原的位置上,他会做出何种选择?他也会纵入江水自绝于世吗?他二人爱国的立足点存在着哪些根本的不同?

一个更有意思的话题是,假如两位先贤活在了今世今时,他们又会如何选择爱国?

一切,还得从端午节说起。

公元前278年,战国名将白起率秦军攻破郢都,楚国的覆亡自此已不可逆转。当时被楚王流放到楚国边远地区的屈原,在得到郢都陷落的消息之后,有感于自己多年来力主联齐抗秦的理念不被楚王所用,又伤心于家国沦落,山河破碎,遂抱石自殒投入了汨罗江(洞庭湖区河流之一)。当地的楚人闻讯后急忙出舟以图相救,后又投米饭于江中喂鱼,以保屈原遗体不遭鱼食。自此,便开启了流传于世的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中华传统。

屈原因伤母国亡而忧愤投江,爱局限在他所生活的楚国。图为明末清初著名书画家、诗人陈洪绶作品〈屈子行吟图〉。(公有领域)

时光从屈原投江回溯二百多年,大约在公元前496年,时年五十五岁的孔子因不满于鲁国君王的不作为,辞去他鲁国大司寇的高位,并随后踏上了周游列国的旅途。

孔子提倡忠君报国,但他却不愚忠。《论语》中有他忠君思想的一条底线: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他与屈原的区别,恰恰在这个“止”字上。儒学的核心是仁爱,这就是孔子对君王之道的要求。如果君王愿意以此道治理天下,孔子当然乐于追随和辅佐。反之,孔子则既不会对高官厚禄有任何的留恋,也不会为他的君王保留任何愚忠。

明 仇英〈孔子圣迹图〉。(公有领域)

孔子离开鲁国后,周游列国了十四个年头,但终究没能找到一个可以符合他要求的君王。以他的经历不难看出,如果将孔子摆在屈原的位置上,他绝对不会因绝望而投江。相反,他很可能会迫不及待地要面见秦国的国君,看看这个吞并了楚国的新统治者是否会采纳他的治国理念。

孔子与屈原最大的不同在于:屈原宁死,也不会离开他所愚忠之君王;而孔子所需要的,只不过是选择辅佐一个能够实施仁政的君王罢了。至于这个君王来自那个国度,对于孔子来说,并不重要。

儒学的核心是忠与孝。按《孝经》中的解释,孔子所说的忠,是孝天下的意思——将天下的人当作自己的父母去孝顺。而孝顺自己的父母,则是忠的起点。所以,孔子周游列国的目的,是要找到一个能对其国人实施仁政的君王,然后辅佐这个君王在他的国度里去重建周朝以孝和忠为核心的文化。至于这个君王所在的王国是鲁国、卫国、陈国,还是其他的什么国度,孔子也并不在意。

屈原的爱只局限在他所生活的楚国,而孔子则希望他的仁能普及于天下。

一个有意思的问题是:以屈原和孔子的价值观和处世之道,如果他们生在当代的中国,他们将面对何种人生,又将如何实现自己忠君报国的情怀?

最大的可能是,这两位圣贤都不可能逃脱一个宿命般的经历:在50年代被打成右派。这是当代所有拥有士大夫风骨的中国文人的悲剧,当然,这里仅仅说的是他们的前半生。

截然不同的选择

而他们二人对自己后半生却很可能会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

以屈原的愚忠,他是否会在右派帽子被摘掉后对现行体制感恩戴德?中国高层的一位著名人物就曾将自己被打成右派的经历形容成妈妈打儿子。屈原若活在当代,会有类似的糊涂想法吗?难说。

然而孔子就不同了。他绝对会再次选择弃国而去,就像他当年毅然辞官离开鲁国一样。今世的他,不但要周游列国,而且会周游世界。

更为有趣的是,今世的孔子在周游世界之后,极大的可能会最后选择定居在美国。

不信吗?且少安毋躁,容笔者细细道来。

第一: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孔子周游列国,不就是想通过移民的方式移居他国,以实现自己恢复周礼的抱负吗?

第二:美国社会是由一群崇尚人道和自由远远超过爱自己母国的移民所组成的,或者说,他们都是将道摆在了母国之上的人。孔子在这里,将如鱼得水,乐不思蜀。

第三:孔子在这里, 可以放开手脚,实践他的道。他用不着再去寻找一个明君,他自己就可以选总统。当然,也可以继续办他的教育,教一帮学生,然后让他的学生们去参政。

第四:即使孔子既不参政也不办学,他在美国也可以自由地继续去追求他的道。孔子晚年将他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对易经的研究上。而当今世上,美国是一个对求道之人环境最为适合的国度。

美国的立国之本是宗教自由。这一点,与开创了中华传统的道家文化异曲同工。

《道德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日道……”

道家哲学的目的,是寻找那个创造了天地万物的造物主和造物主的智慧。在道家修道人的眼里,各类来自不同国家的宗教,其实都是在寻找相同的东西。所以,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里,对外来的宗教没有很大的排斥。究其原因,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身就是一个在寻找自己本源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文化。宗教自由本就是中华文化与生俱来的特质。

孔子如果活在当代,美国才是他追求天与道最好的环境。至少,在这里他用不着像国内某些被冠以儒学权威的学者那样,不得已为了党国去说一些违心的话。

第五:对于一个乐于周游列国的人来说,美国护照才是最方便的。至少用不着担心哪一天护照会被政府机构收回去保管起来,想走也走不了了。

对兰花情有独钟

谈到屈原和孔子,这两位先贤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兰花。

屈原爱国,也爱兰花。他的悲愤投江不但造就了端午节龙舟粽香论爱国的传统,更为兰花成为爱国之象征平添了一段佳话。

屈原对兰花情有独钟,在他的千古名篇〈离骚〉中,著有“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的句子。一畹是三十亩,九畹就是二百七十亩。兰九畹,再加上蕙百亩,总共就接近四百亩了。按说要侍奉几百亩兰花,也确实够忙的。屈原是否会将自己每天都埋在兰花田里,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养花专业户,要打一个问号。但诗歌毕竟是靠想像力抒发情感的文学形式,若是要用解算术题的方式去欣赏〈离骚〉中的句子,就有暴殄天物之嫌了。

不过屈原酷爱兰花,大概是不会有假的了。在〈离骚〉和〈九歌〉中,有关兰花的诗句比比皆是。得此著名的爱国大诗人独爱兰花的典故和名句,便做实了兰花的爱国象征。

无独有偶,孔子对兰花也情有独钟。孔子晚年周游列国而不得志,一日在旅途当中的一处幽谷里看到漫山遍野怒放的兰花,不禁心中为之神往。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
荀子后来将孔子誉为空谷幽兰:“且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之学,非为通也,为穷而不困,忧而意不衰也,知祸福终始而心不惑也。”

不难看出,屈原与孔子两位先贤虽然都爱兰花,但原因却各有不同。

屈原虽爱兰花之高洁,但心志却仍在朝堂之上。他种了大片的兰花,但心中所想的,仍是宫廷之中的王者之香。当意识到其志终将不能得以通达之时,便只能选择以死铭志,丢下他的兰花而去。

而孔子所爱的,却是兰花那生于天地之间的自然本性。虽身具王者之香,却不会为朝堂所羁绊。虽不得志,但道心坚定,本意通达。天地之间大了去了,既然朝堂之上的礼崩乐坏是天意所为,无法以道事君,那么便将此生隐伏于草莽之间,为后世留下中华文化的薪火传承罢。所谓仰不负于天,俯无愧于地,真正做到了不忘初心。

孔子和屈原都是华夏历史上风流千古的人物。一年又一年,端午的传统在龙舟赛千浆竞飞的臂膀上延续。一代又一代,爱国的理念在炎黄的血脉中传承。先贤们不但传下了爱国的理念,也为我们留下了如何爱国的榜样。

借端午之粽香,发思古之幽情。佳节的粽叶,不但包着先贤们的爱国情怀,更裹着前辈们轮回五千年返本归真的愿望和初衷。令吾辈年年回味,岁岁追忆,并代代相传。

——转载自《新纪元

责任编辑:连书华

相关新闻
楚一丁:从乌克兰危机看北京全球战略
楚一丁:让西方困惑的中国未来
楚一丁:看俄乌战争和世界重新两极化
楚一丁:五四的困惑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