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纪元2023年10月27日讯】(大纪元记者张瑛瑜香港报导)特首李家超周三(25日)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被多名海外末代区议员批评为“换血大计划”,指李家超无处理2019年以来的政治伤口,是放弃香港人。
海外港人组织“时代公民教育平台”周四(26日)举行网上论坛,讨论最新一份施政报告,由社会政策及公共行政学者钟剑华主持,其他参与者有离开香港的油尖旺区前区议员陈嘉朗、林兆彬、中西区前区议员叶锦龙、曾任职关注基层非政府组织的李大成。
李大成形容今份《施政报告》是“炒冷饭”(没有新意),在㓥房滥收水电费立法等方面的执行力、缩小贫富差距等措施上,仍然没有解决,认为政策以“邀功”为KPI制定(目标管理),情况每况愈下,“基层(能)有什么期望?”
林兆彬指出《施政报告》无理会2019年至今的问题,“李家超好像生活在平衡时空”,避而不谈。他指,香港监狱中有过千政治犯、移民数字亦有六位数,李视若无睹。另外约7,000名反送中运动中被捕的人士,今年初曾经有消息指政府会“划线”不予起诉,但现在不再提起。林认为,李家超有权考虑修补社会撕裂,但是“偏偏李家超无着墨在这方面,香港政府不仅无处理伤口,还不断在香港人的伤口洒盐,令好多香港人都非常伤心”。
叶锦龙认为《施政报告》代表港府及中共政权对香港的取态,是“一国两制荡然无存”、“内防‘国贼’”,即他们眼中的分裂势力,并利用香港作为中共“走出去”的跳板,吸收资金技术。他认为本次《施政报告》正说明了香港人渴望的生活状况、政治、教育、土地、经济政策等“已经荡然无存”,认为港人要考虑是否继续承认相关政权。
叶锦龙:换血大计划 林兆彬:放弃香港人
叶锦龙认为,《施政报告》是香港人口的“换血大计划”。当李家超谈及“高才通”时,提到KPI(绩效指标)为3万人,但已经有6、7万人成功申请,十多万人轮候,与透过BNO签证往英国的香港人人数相若,是想取代已经移民的人,并扩宽“香港人”的定义,认为海外的港人要定义何谓“香港人”,例如身份价值认同等,以讨论未来的路向。
林兆彬指出,《施政报告》开首部分类似党媒社评,批评“反中乱港”份子、软对抗等,反映李家超政府无心挽留移民港人,处理移民潮。林说,李家超“心知肚明”港人因政治原因移民,但是报告中着墨的政治方面,例如教师到大陆交流、学校仍然搞洗脑教育,“好明显李家超已经放弃了挽留香港得‘黄丝’人才,不断想办法从大陆、一带一路国家‘抢人才’,这是一个很可悲的现实,香港明显在换血”。
他并认为报告是“放弃香港人”,特别是支持民主、自由、人权的香港人,“他(李家超)已经不理这群人在香港怎么生存下去”,他在港的朋友对香港已经无归属感,“选举投不到心目中的候选人,当一个市民无法参与香港社会的任何公共政策讨论,又不准游行,长远对香港没有归属感”,要不移民,要不闲时就外游,情况可悲。
李大成称收到基层街坊反映,担心《施政报告》提及推行宪制教育、爱国教育等,会压缩其它课程,又担心在这样的教育下,会为将来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他表示,部分基层家长未能移民,唯有在家庭的身教着手,但他们担心在压制的环境下,孩子未能探求部分知识,会影响他们成长。
钟剑华认为,港府将于2024年完成《基本法》23条立法,比《基本法》提及的范围更宽,涉及到“假新闻”、“软对抗”等,与《基本法》原意不同,“摆到明系(明显是)政治上的打压,摆到明(明显)剥夺香港人的基本自由与人权,摆到明(明显)是一种政治与思想控制”。
鼓励生育措施作用不大
嘉宾讨论到政府的鼓励生育措施,均认为作用不大。李大成指出,按照现在的速度,5至8年后才会多增加公屋单位供应,《施政报告》提到有新生儿的家庭可以减少一年轮候时间,“无乜意思(没有什么意思)”。另外,近年为了增加单位数目,公屋大单位数目减少,家庭中多于一人的轮候时间已经会变长,“减返一年,无乜太大意义(减掉一年,没有太大意义)”,形容《施政报告》的说法“做做样子,哄骗人”。
他亦引述有街坊向他表示,派发两万元鼓励生育“得啖笑”(徒增笑耳),认为生育与否不是取决于两万元,而是工资、工时、住屋、托管等众多因素,政府的托管资源仍然缺乏。
林兆彬批评政府无视工时长等不生育因素,反而给出两万元津贴是“扮做嘢(装模作样)”,分析现在香港洗脑教育严重,父母不懂教育下一代“上学到底要说真话还是假话”,他在香港的朋友因此宁愿移民或只养宠物,认为政府应该认真探讨港人不生育的原因。
叶锦龙直言《施政报告》是“3个钟废话”,质疑以2万元换来港人生育是否过于天真,并指出政府同时新增900个日间托儿名额,反映政府缺乏全盘考量。
发展政策旧酒新瓶
《施政报告》提出的发展措施,当中重申强化“十四五”规划下的“八大中心”定位,例如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亚太区国际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中心等。
叶锦龙认为相关的政策属“旧酒新瓶”,类似当时董建华提倡的“中药港”之类,并质疑港股市值低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成疑,投资者对市场失去信心。无论如何提供优惠,投资者仍然不会将目光放在香港。另外推动文化艺术交流的政策,亦是意图以香港品牌将中国大陆的意识形态推动出去,当大陆的“白手套”,欺骗大众。
陈嘉朗提到政府打算向越南、老挝及尼泊尔“抢人才”,认为是可笑,建议政府审视相关国家提供的人才性质的能力。他表示越南一直发展IT工业,但已经出现劳工短缺问题。
越南现时输出的劳工通常选择前往台湾及日本,陈质疑越南劳工已在台湾和日本建立族群,“香港而家先争人哋嚟(香港现在才争取人家来),又要从头开始”。
至于尼泊尔和老挝,陈认为两国较贫穷、教育程度及相关技术水准偏低,以往他任职的油尖旺区亦有尼泊尔社区,指出他们在港接受本地教育“爬上去都好艰难”,表示不明白政府思维,“不是应该找一些劲(厉害)一点的地方,找厉害点的人才过来吗?”
论坛总结时,钟剑华指出现时的情况是“期望管理的调整过程”,上一份及这份的《施政报告》均在淡化市民的期望,即使没有期望,但《施政报告》仍然影响港人权益,仍然值得关心。“就算放弃香港政府,也不要放弃香港,不要放弃我们自己”,“去到哪里,我们都继续关心香港”,并希望身在海外的最后一批民意代表,继续为香港发声。@
责任编辑:陈玟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