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传统戏曲后继无人 恐成绝响

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豫剧团2016年11月演出经典传承豫剧《香囊记》。(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豫剧团提供)
人气: 105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3年04月05日讯】(大纪元记者袁世钢台湾高雄报导)台湾传统戏曲传承不易,国立传统艺术中心台湾豫剧团团长彭宏志指出,台湾缺乏传统戏曲人才培育基地,且教育体制也有重学科、轻术科的问题,造成理论与实务完全脱节,使民间剧团难以生存、传统技艺逐渐流失。再加上少子化影响,剧团老化,3年后恐将出现断层。

彭宏志接受《大纪元时报》采访时表示,传统戏曲有“四功五法”等规范,也就是“唱、念、做、打”,以及“手、眼、身、法、步”,训练过程非常辛苦,清晨5时多就要起床,盥洗后6时开始拿顶(倒立);而过去传承的方式都是师徒制,由老师口传心授,学生要自己去领会,为了避免学生受伤,所以会有“棒打之下出高徒”的说法。

廖琼枝歌仔戏文教基金会演出剧照。(宜兰传艺中心提供)

彭宏志说,曾经受过这样教育的人,对传统戏曲的技艺非常在行、地道,包含海光、陆光、大鹏等京剧团,也就是现在大约50岁以上的这群演员,他们的“四功五法”都非常扎实。但当戏曲进入学制后,受到课纲时数限制,术科就被学科排挤,造成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也缺乏舞台经验,使实务与理论完全脱节,“能站上舞台的人没几个”。

虽然民间剧团很多,光是歌仔戏就有大小剧团约300个,但在经营上都有很大压力。彭宏志指出,剧团招募新人,一进来就是要上台演出,但术科训练不足的学生可能连舞台术语都听不懂,所以招不到人才,只剩下少数家班、家族传承的年轻人;再加上少子化影响,早期戏曲学院招生一个班至少有20、30人,现在只有4、5个,3年后可能就完全断层。

台湾传统戏曲传承不易,3年后恐断层。图为宜兰传艺歌仔戏汇演-双喜戏剧团《花灯情缘》。资料照。(宜兰传艺中心提供)

彭宏志坦言,在实务运作上确实碰到很大的障碍。以豫剧为例,演员编制只有15人,但一场宫廷戏至少需要30人,甚至多达40、50人,包含太监、宫女、侍卫、文武百官、老百姓等,每个人就必须身兼2至3个角色,赶时间出场时就会在舞台乱窜,免不了掉落戏服、道具等,是很严重的问题。

传统戏曲剧团老化 未来恐找不到演员

传统戏曲演员也与运动员类似,彭宏志表示,人体机能有生理限制,大约35岁以上就没办法再演武戏了,年轻人进不来、资深的走不了,整个团队就会逐渐老化;虽然可以外聘熟稔毯子功等技巧的舞蹈系学生、杂技演员,但在“四功五法”中,他们除了“打”以外其他都不会。甚至,有些不会唱的学生,家长认为没有前途,不愿让孩子走这条路。

彭宏志担忧,当50岁以上的这群演员离开舞台后,年轻一辈因缺乏舞台经验,懂得剧目就不多了,未来恐怕找不到演员,甚至连导演也可能因经历不足而不会编修剧本。而在戏服方面,是“宁穿破、不穿错”,例如文官穿鹤、武官穿虎、皇帝穿龙,若戏服箱管的戏曲素养不足,“给包公穿红衣”,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

至于场面(乐队)部分,彭宏志说,传统戏曲中会有“主胡”,基本上要具备作曲、编腔、修腔的能力,因为人的身体状况每天都不同,如果演员状况好可以唱到E调,但状况差一点只能唱D调时,主胡就要负责改谱,拉出来后其他人才会跟着修谱。另外还有灯光设计、多媒体人员等等,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错,演出就会变成四不像。

传统表演艺术扎根遇瓶颈 招生困难、师资匮乏

若传统文化失传,树德家商表演艺术科主任陈明原认为,“我们会变成没有根啊!”他向《大纪元时报》表示,虽然教授传统舞或古典舞是扎根的工作,但每次招生进来的都是跳街舞、流行舞的学生;树德的表艺科原本是舞蹈班,就是走传统的民族舞、芭蕾舞,但在招生时就遇到瓶颈,甚至成立歌仔戏团都没人报名。

陈明原说,为因应社会变迁,舞蹈班才转型为表艺科,从基本功、肢体开发等慢慢的引导学生,并将传统的东西融入课程、考试中,包含扯铃、舞龙舞狮等,虽然年轻人一开始可能不感兴趣,但学习了之后就会觉得“其实没有那么不好玩”。

陈明原也提到,对于一些传统的课程,常常找不到适合的师资。他表示,过去表演艺术都是师徒制,但现在的教育制度中,如果没有教师资格,国中、高中学校都不能聘用,所以这些传统的艺人、较高龄的名家反而无法来教,只能请他们来当钟点或客座讲师,学生听完演讲可能会觉得重要,但能不能学得会又是另一个困难的问题。◇

责任编辑:玉珍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