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闹的京城街市上,有一家名叫“信成”的客店,客人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这天,一位衣着简陋的老人,走进了客店。只见他神色有些着急,一进门就说,要找一个山西商人。接着他找到了那商人的随身仆人,对仆人说:“我想找你家主人。”但那仆人却完全不理会,也不替老人通报。老人无奈,只好等在门口。
老头口中的“山西商人”,前不久才住进“信成”客店。这位商人衣着华丽,从山西来到京城,随身带着仆从,连马匹都很华丽。他准备按照朝廷规定的章程捐款,谋得一份官职。
不久后,山西商人出现了,但商人一见老人,却露出冷漠的神情。商人让人给老人端上一杯热茶,不过老人饮完了茶,也没见商人问候自己。
这时,老人低下了头,缓缓地说,恳求商人帮助他回乡。
原来,这山西商人本是个穷困的小子,而当年老人可是个官员,老人怜惜年轻人,就不断地接济他,年轻人才得以有口饭吃,就这样持续了十多年。
后来年轻人拿着老人资助的一百两银子,经商做买卖,慢慢地累积了财富,才成为今日的富人。而老人却因罢官又流落京城,陷入困境。前不久,得知商人来到京城,老人开心不已,他心想终于等到重新生活的机会了。
老人刚说完,商人却一脸恼怒地说,“我捐官的款项都还不够,哪有能力再帮助你啊!”
老人惊讶地张大了眼看着商人,默默无语,一会儿后,老人悲愤地对着客店里的客人,述说自己周济商人的过往。老人说,只希望商人能将以前资助的一百两,回报自己,他得以稍稍地还点债务后,返回家园,自己并没有其它过分的奢望。
“我罢官流落他乡,就是想请你帮助我这副老骨头,回到家乡就足矣了。”悲从中来的老人,伤心地哭了起来。原本人声鼎沸的客店,瞬间也变得鸦雀无声。
众人望着老人,不由得同情起老人来。“是啊,应该帮老人回乡啊。”“老人多可怜啊!”“先让老人回乡,再存钱捐官才对啊!”
这时,一位颇具仙风道骨的人,站了出来,问商人说:“确有此事吗?”这人自称姓杨,来自江西。
“这事确实是有的,但很遗憾,我的能力还不能报答他。”商人红着脸说。
杨某想了想说:“你就要做官了,不用担心借不到钱。如果有人愿意借您一百两银子,一年内偿还,不起一分一毫的利息,您愿意用这笔钱来回报老人吗?”
商人迟疑了一下,然后勉强地说:“是的,我愿意。”
“那请您写个借据,这一百两就由我借给你吧。”杨某说。
众目睽睽下,商人只好拿来纸笔,写下了借据交给杨某。
杨某随即拿出一个破旧的箱子,打开箱子后,从里面拿出了一百两银子。接下银子的商人,又不情愿地交给了老人。
接着杨某安排了一桌酒席,让老人食用,还要商人作陪。老人吃得开心,但商人却草草地陪伴老人直到散席,老人道谢离去,几天后杨某也离开,不知去向了。
一天,那山西商人盘点自己的箱子,一一打开后,却发现其中一个箱子里少了一百两银子,但箱子上的扣锁和封条却一切如常,丝毫没有被打开的痕迹。接着商人又发现,箱子里还少了一件背心,却多了一张当票,上面注明:两千文。
咦?!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杨某是个身怀法术的术士。人说“路见不平,拔剑相助”,杨某怜悯老人的遭遇,就出手施了个法术,戏弄商人,帮助了老人。
老人收到的一百两,其实是从商人的箱子里拿出来的;而招待老人的酒席,是典当商人的背心付的钱。但这位江西术士杨某是如何办到的?就无人知晓了。
这事传开后,客店里的客人都暗暗称快。而自感惭愧的商人,也搬走不知去向了。
常言道“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受人恩德,必将竭力报答恩情,更何况恩人陷入了困境,岂能撒手不管?幸好老人有了杨某的出手相助,翻转了结局。@*
事据《阅微草堂笔记》
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