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开箱剥皮寮 穿越两百年时光

剥皮寮可同时欣赏清朝街屋、日式牌楼厝、民国钢筋混凝土建筑。(剥皮寮历史街区官方网站提供)
人气: 144
【字号】    
   标签: tags: ,

【大纪元2024年02月07日讯】(大纪元记者徐翠玲台湾台北报导)剥皮寮历史街区位于台北市万华区康定路173巷,北临老松国小、东至昆明街、南面广州街、西接康定路。该区拜“禁建”(1941~2003年,1941年都市计划中,被划为老松国小预定地而限建)所赐,一条历史街区就可以看到清代、日治、民国三个时期,不同建筑风格风貌与街廓型态。

土炭市所在,曾经是买卖煤炭、木炭店家聚集地。
土炭市所在,曾经是买卖煤炭、木炭店家聚集地。(剥皮寮历史街区官方网站提供)

台北市文化基金会城西营运部副理叶刘宏文说,剥皮寮地名主要由来包括:剥树皮、剥兽皮。目前最有考据的是,曾经在清朝时期(1799年)的地契上,看到以前叫做福皮寮,推测可能是口耳相传之下,后来才变成剥皮寮。

广州街民国初期钢筋混凝土洋楼。
广州街民国初期钢筋混凝土洋楼。(剥皮寮历史街区官方网站提供)

剥皮寮历史散见于地契等史料中,到1998年出现反拆迁和保存运动,才有淡江大学建筑学系教授米复国《艋舺剥皮寮古街历史价值调查研究》等比较完整的资料。

剥皮寮地名在1838年改为福地寮,日治时代又改称北皮寮。在当地还有“土炭市”称呼。叶刘宏文告诉《大纪元时报》,这又是另一种说法,就是在康定路跟广州街转角几栋建筑。约80岁的阿嬷指出,过去曾经卖过土炭,而他们在口述历史的调查过程中,拜访过几个原住户,或原住户来参观,他们记忆中那地方已经卖肉松,不卖土炭了。

街道跟古地图 一模一样

谈到剥皮寮的历史定位,叶刘宏文说,主要是牌楼跟街道形式的保留。整个街道的形状还保留清代古地图上的形状,把古地图(叠)压下来,弯度、弧度一模一样,这是最主要的价值。再来就是日式牌楼街屋保留相对完整。

消防池广场位于广州街与康定路173巷交会处,为日治时代因开辟广州街而形成梯形小广场。
消防池广场位于广州街与康定路173巷交会处,为日治时代因开辟广州街而形成梯形小广场。(剥皮寮历史街区官方网站提供)

剥皮寮之所以能保留清代以迄民国的建筑风格,叶刘宏文说,因为禁建的关系都没有变过。房子本身禁建之后,大家也都没有再增修,越来越破旧时,就修修补补,等到北市府征收完毕,2003年开始重建,建筑师团队重新拉皮与整建,做了很大变动。

日祥旅社位在康定路173巷17号,营运到1999年拆迁前结束营业。
日祥旅社位在康定路173巷17号,营运到1999年拆迁前结束营业。(剥皮寮历史街区官方网站提供)

“蛮像改造的,改建前的照片跟改造后的照片,很多原住户包括我自己看,都觉得已经是两个不同的世界了。”不过,牌楼面留存还还蛮精准的,“像留皮一样的感觉”,叶刘宏文形容。保留清朝以来砖头很酷!

剥皮寮建筑当初并不是以历史建物修复,而历史建筑身份也是修复之后才获得的。负责修复的建筑师徐裕健也是文史专家,在过程中尽量保存人字孔、火库起(叠涩砖)等特色。

台北市老字号装订厂太阳制本所旧址,位在康定路173巷37号。
台北市老字号装订厂太阳制本所旧址,位在康定路173巷37号。(剥皮寮历史街区官方网站提供)

在文化意涵上,叶刘宏文说,剥皮寮保留不同建筑风格,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例如:街区保留了从清朝到现在的砖头,在日治以前砖头没有制式规格,街区还看得到大大小小不同长宽厚边砖,这一点是很酷的。日治以后因为TR砖,砖头规格标准化了,现在看到的砖头差不多都是那个样子。

建筑风格 横跨三个时代

剥皮寮历史横跨清领、日治、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各有特色。叶刘宏文说,能够同时在一个街区里,看到清式风格、日式风格、民国初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

像非标准形式砖头、寿梁还有火库起,都是清代比较明显的风格,然后日治仿欧风和洋式建筑,包括牌楼厝、亭仔脚,亭仔脚可以让五个人行走,是英制标准规格,融合很多不同欧洲做法。

永兴亭船投行为英式砖造牌楼厝。
永兴亭船投行为英式砖造牌楼厝。(剥皮寮历史街区官方网站提供)

而民国的建筑,“就是钢筋混凝土的加入”。康定路173巷有几栋是用钢筋混凝土建的,高度拉得比较高,状也蛮特别。像147号的一进入口是日治牌楼,但是到了二进,后面有通天的室外楼梯,从一楼走上二楼,非常小的楼梯,阶宽连一个脚掌都放不下,然后三楼做了一个大面积的半弧形景观窗户。一进、二进是由清式风格改建,这栋房子混着三种风格。

留不留透气孔? 为修复养石灰

剥皮寮修复过程,叶刘宏文说,从建筑师、营造厂师傅口中得知,因为禁建、土地征收,住户陆陆续续搬走,很多房子没有人住,从二楼塌陷到一楼严重损坏。还有已经没有楼梯、没有楼层,只剩“家徒四壁”,建筑师必须参考历史中,其他地区同时期的房子,重新设计楼板。

民华印刷所旧址,清代传统街屋代表,1986年导演侯孝贤作品《恋恋风尘》曾在此取景。
民华印刷所旧址,清代传统街屋代表,1986年导演侯孝贤作品《恋恋风尘》曾在此取景。(剥皮寮历史街区官方网站提供)

叶刘宏文指出,没有原本建造图,就是施工前的照片作参考。过程中也做很多讨论,包含清朝时期透气窗,还有十字形、交叉形或人字形透气孔,建筑师想保留透气孔,但透气孔不适合加装冷气,为该不该保留而争论。

红砖刻有TR和S,分别代表日商、英商生产的砖。
红砖刻有TR和S,分别代表日商、英商生产的砖。(剥皮寮历史街区官方网站提供)

再来就是白灰墙面、石灰墙面,建筑师采用传统工法修复,养石灰再铺上墙面,所以剥皮寮街区现在看到大部分白墙,都是按照古法施作,但这种工法有安全疑虑且不符合法规,只有划归为历史建物才能采用。叶刘宏文说,这种工法一来找不到师傅,二来养石灰养到能用,可能半年、一年就过去了,价格也非常昂贵。在维护上,台北市历史建物都会遇到这样的状态。

剥皮寮修复也用到木料,门窗基本上都用桧木,“因为那时期的建物应该蛮多是桧木,建筑师应该是为了想要留住原有味道跟样子,门窗几乎都是用桧木重做。”如果有木地板的话,也几乎都是用樟树重做,在材料上建筑师很用心。剥皮寮共46户,目前43户已开放申请租借。

凝聚文化共识 抗争保建物

剥皮寮土地在1991年征收完毕,那时目标是完全拆掉供老松国小扩建校地,1997年发函通知住户隔年要拆除地上建物。

剥皮寮亭仔脚上的火库起檐柱及寿梁。
剥皮寮亭仔脚上的火库起檐柱及寿梁。(剥皮寮历史街区官方网站提供)

叶刘宏文说,居民出来抗争,并找台大城乡所的老师帮忙做规划,提出土地让政府征收,土地经营让原住户经营,他们希望建物以文史保存名义继续留在剥皮寮,居民愿意组自治会管理。当时居民已经凝聚文化共识,几个住户组成组织提出了共同理念。

剥皮寮于2010年公告登录为历史建筑。叶刘宏文说,长远的保存是有它的价值在,因为抗争关系目前都没有作商业使用。台北或整个台湾有很多老街,可是有哪一个老街还能够清幽安静,然后只做文史教育或艺术推广。

剥皮寮拱圈骑楼,有红砖及国防色砖做成的柱子。
剥皮寮拱圈骑楼,有红砖及国防色砖做成的柱子。(剥皮寮历史街区官方网站提供)

文史老师也都感念,虽然要政府养这个街区,因为不赚钱,可是却留下了其他老街留不住的氛围。

《艋舺》带来一波人潮之后

剥皮寮曾经因为电影《艋舺》的拍摄,引来朝圣人流。叶刘宏文说,《艋舺》拍摄结束,场景已经撤除,现阶段游客都是纯粹来看建筑。目前街区外国观光客粗估约占一半,以日韩客居多,台湾客少一些。参观剥皮寮的人潮最旺的时候是过年,因为龙山寺是一般人过年拜访之地,人流相对就多了起来。

(剥皮寮历史街区官方网站提供)

叶刘宏文建议,游客可以站在永丰银行对面,或者到金好吃鱿鱼羹、周记肉粥等吃美食时,回过头来看一下街区,就可以看到漂亮的牌楼厝立面。这些立面蛮值得细看,有些有花台,窗户也不一样,有拱圈的、没有拱圈的、十字形、方形,还包括商家姓氏,如果商家卖食物,旁边也会有水果、稻子等泥塑装饰。◇

【剥皮寮小档案】▪ 地名演变:福皮寮、福地寮、北皮寮▪ 禁  建:1941~2003年,因划归为校地▪ 土地征收:1991年征收完毕▪ 居民抗争:1998年争取居住权、古街保存▪ 修  复:2003~2009年▪ 登录历史建筑:2010年◇

责任编辑:唐音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