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从科技业到咖啡馆老板 陈俊祯的回家之路

陈俊祯回到家乡彰化溪州,开设咖啡馆。(陈俊祯提供)
人气: 317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4年03月18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台湾芬彰化报导)彰化溪州有一位名叫陈俊祯的人,他的故事仿佛是一场转折的旅程。曾在台积电担任主管的他,决定放下繁华的职场生活,回归家乡,开设了一家咖啡屋。陈俊祯出身于农家,深知农民的辛劳和农村资源的匮乏。回到家乡后,他积极参与了黑泥文化季和社区活动,甚至投身于保护农业用水的运动中。他心中的梦想是,溪州不被污染,保留农村纯朴景象,吸引一车一车观光客到访的清新之地。

曾在科技业的高压环境中打拼,经历着不同的挑战和考验。然而,他的心一直牵挂着家乡,最终选择回归,为家乡注入新的活力和希望。

陈俊祯返乡开设咖啡馆,妈妈和妹妹非常支持他。(陈俊祯提供)

在溪州的咖啡馆里,陈俊祯以作家身份兼咖啡厅负责人的角色,他的故事就像一杯咖啡般丰富多彩。 陈俊祯分享了他对咖啡的热爱和理解,他形容了咖啡豆烘焙的过程,并将之比喻为半导体制程中的曲线控制,展现了他对细节的重视和对品质的追求。

陈俊祯提到:“我在烘豆子的过程中,它可能经过脱水,然后梅纳反应,然后转焦糖化,然后爆裂跟滑行,就后续发展这样子,它会形成一条曲线,我们通常会去实验,去抓出我们要的曲线,我以前做半导体,所以它其实跟我们在那个,一个制程炉管,它的曲线很相似,你只要按照那个曲线跑出来的产品,大概就会有不错的品质。”

陈俊祯形容咖啡豆烘焙的过程,将它比喻为半导体制程中的曲线控制。(陈俊祯提供)

他不仅对自家咖啡屋的经营有着独特的理念,还细腻地描述了在意大利旅行时所品尝到的各种风味,从威尼斯的华丽到罗马的经典,再到佛罗伦斯的手冲咖啡,每一杯咖啡都让他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和风情。

陈俊祯分享着最近到意大利取经的心得:“跑了五家咖啡店,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旁边的咖啡,这是一家非常著名的咖啡,里面的装潢非常的富丽、非常的漂亮,大家都穿得非常整齐,男的帅女的美,咖啡其实就是他们的咖啡文化,我在那边就点了espresso,觉得很好喝,另外三家是罗马三大咖啡,一个是大家知道的金杯咖啡,第二个是鹿角咖啡,那第三个是古希腊人咖啡,这三家咖啡各有特长,鹿角的cappuccino非常棒,而且他烘焙的方式比较浅一点,我个人还蛮喜欢的。”

陈俊祯造访意大利知名咖啡馆,吸取他人经验。(陈俊祯提供)

除了对咖啡的追求,陈俊祯也在家乡投入了许多心力,他与年轻人合作,致力于保护牛耕文化,并积极推广在地产品,展现了他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陈俊祯提到:“溪州高一鑫的拖拖拉拉牛耕队,我在帮这年轻募集股东,他是一个年轻人,从嘉义来溪州定居,他养了五条牛,从小养的叫拉拉,因为他喜欢农耕,喜欢养牛,希望能够保存这个牛耕文化,因为牛可以把地整的很平坦,水稻吃水可以很平均,就可以长的好。他陆陆续续收养了人家不要的牛,包括芳苑的退休海牛。高一鑫除了友善种稻之外,有机会也会带这些牛到小学去,让小朋友认识早期的牛耕文化,因为这五只的食量和各方面照顾上需要很大的资金,我就尽力的帮他宣传。”

高一鑫的拖拖拉拉牛耕队成员之一。(陈俊祯提供)

陈俊祯的太太伍碧珠也分享了她在咖啡馆的生活感受,她认为这里不仅是一个工作场所,更是一个充满生活情感交流的场所,让她感到满足和充实。伍碧珠表示:“七年来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生活很充实,遇到很多不同的职业的人,也吸收很多人的生活经验,还有知识,以前都忙着小孩、上班,可是在这里不只跟他相处,经常你会发现假日的时候 ,很多人来来去去,人家来聊天,聊小孩教育啊,觉得这工作可以做到七、八十岁。”从热情的咖啡调配到对家乡的情感投入,从对客人的热情服务到与家人共同经营,陈俊祯的故事仿佛是一杯完美的咖啡,带给人们温馨与享受。

今年二月陈俊祯和太太一起到意大利取经,造访五家知名咖啡馆。(陈俊祯提供)

陈俊祯分享一段感人故事:“最特别的就是一群跑马拉松的朋友,其中一位离世了,因为之前他们来这边就会吃面线,这是我不对外弄的一道菜,但他们知道,现在每年这群马拉松好友,固定时间会来我这里,点面线来吃,然后留一个位置给她,放个碗筷在那里。”

一碗热腾腾的面线,抚慰马拉松跑友失落的心情。(陈俊祯提供)

陈俊祯进一步提到:“我觉得说离开原来的科技业,有得有失,但那不符合我的个性,我喜欢跟人家多交流,我觉得咖啡馆是一个很好的媒介,像最近就有一对母子,他们从台中来,几乎每周都来,我很感动,孩子愿意带着妈妈来到这里喝一杯咖啡,两个人坐在外面聊聊天,我觉得那画面很动人。”

每周带着妈妈从台中来到溪州,造访陈俊祯咖啡馆的母子。(陈俊祯提供)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陈俊祯的故事仿佛是一首乐章,描绘着一个人如何从繁华的都市回归纯朴的乡村,如何从商业的追逐转向对社区的关怀。他的故事启发我们,即使身处都市的喧嚣,我们也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不能忘记那片土地的呼唤。

责任编辑:陈玟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