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排湾族陶艺家廖光亮 三十年的坚持与创新

廖光亮的满意作品之一。(廖俪芬/大纪元)
人气: 22
【字号】    
   标签: tags: , ,

【大纪元2024年05月20日讯】(大纪元记者廖俪芬台湾台东报导)廖光亮,来自台东的排湾族陶艺家,2002年在台东初鹿新班鸠成立工作室,但他已经在陶艺创作的道路上走了三十年。他的工作室内有一座自创的柴烧窑,让每一件作品因天然落灰而独具特色。他谈到自己的创作过程和理念:“我30岁才专心投入,不属任何学派,我就慢慢学习、观察、聆听,结合排湾族传统文化内涵,最后找到自己的特色。”

年轻时的廖光亮,已开始陶艺创作。(廖夏子提供)

台湾柴烧的历史背景

台湾的柴烧技术早在清朝时期便已存在,包括原住民的陶艺也是以柴烧为主。这些技术随着中国先民来台,逐渐流行开来。柴烧技术经过四百年的传承与变革,形成了今天的独特风貌。

在工业革命之前,所有日常器皿都是陶艺制作的。那时,台湾的陶艺产业非常兴盛,但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新生活用品,陶艺逐渐被工业产品取代。许多传统陶制品如大水缸不再使用,导致陶艺产业的衰退。这样的变迁对廖光亮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大型的柴烧作品,难度高,成为廖光亮的代表作。(廖俪芬/大纪元)

30年前的创作环境

廖光亮在30岁左右的作品表达了原住民的心情。他提到:“30年前,原住民的处境是被压迫的,没有发声的空间。现在,虽然国家提供了不少资源和福利,但内在的文化在慢慢消失,传统也在逐渐消退。我们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但内心和文化上依然匮乏。”

廖光亮的工作室,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廖夏子提供)

现代柴烧的复兴

大约二十年前,现代的柴烧技术重新被重视和发掘。受到日本等国家的影响,柴烧的魅力吸引了许多陶艺家,他们开始重拾台湾传统的柴烧技术和记忆。廖光亮将排湾族最美的图腾、文化和故事通过陶艺表现出来。

廖光亮的柴烧作品,辨识度极高。(廖俪芬/大纪元)

要正确诠释这些文化,需要深入了解它们的意义和价值,而不是仅仅因为排湾族传统图案漂亮就刻上去而已。廖光亮提到:“过去在妇人手臂上的纹手图腾,不仅是装饰,更是一种祝福和荣耀。只有部落中最尊贵的妇人,可能是大头目,才能拥有这样的图腾。这些图腾代表着她的地位和领袖身份。因此,在陶艺创作中,除了传统的图腾,还需要对文化和陶艺有足够的认识,才能准确地表达和传承这些意义。”

排湾族的社会结构与陶壶

排湾族社会强调两性平等,家产继承不分性别。无论是长子还是长女,都有权继承家族财产。例如,廖光亮的家族由他的大姐继承大部分财产,这反映了排湾族的两性平等理念。

赋予了廖光亮作品特殊的文化价值。(廖俪芬/大纪元)

廖光亮表示:“在排湾族的婚礼中,陶壶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尤其在贵族家庭中更为常见。我来自贵族家庭,因此在结婚时需要使用这些象征性的陶壶。像这个乳丁,就代表多子多孙的祝福。”

在排湾族的五年祭中,陶壶一定要拿出来,而且要引神、送神。在陶壶文化里面,包含了自然的迁移和许多神话故事。廖光亮强调:“我们这些传统和故事不能丢,要收着。”

排湾族传统“乳丁”,祝福多子多孙。(廖俪芬/大纪元)

创新与挑战

廖光亮在柴烧技术上的创新,使他的作品有几个独特之处:

身份:他是排湾族的一员,这赋予了他作品特殊的文化价值。他提到:“对我们排湾族来说,太阳是生命的来源,而月亮是提供休息力量的来源。这种关系反映了我们对大自然的诠释,通过传统信仰来表达。我们不会轻易探索那些难以克服的环境,例如我们的神山等具有禁忌的地方。我们以信仰为指引,带着礼貌去探索,而不是试图征服和克服。” 技术:他能够用柴烧技术制作大型陶壶,这在陶艺界是极少见的。廖光亮提到:“在排湾族里,陶壶就是大地,大地是我们的母亲,太阳是我们的父亲,百步蛇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的守护者。”在廖光亮的创作作品里,经常可以看到这些图纹。

廖光亮作品以柴烧自然落灰为主。(廖俪芬/大纪元)

廖光亮分享三十年的创作心得:“第一步,是如何把作品烧得漂亮,烧出理想的颜色。这需要对土的认识、造型的美学和视觉效果的理解。柴烧技术的效果是许多陶艺家追求的目标,但这并不容易实现。柴烧不是上釉的简单过程,而是需要经验的累积。例如,落灰的累积和温度的控制,需要经验才能烧出成功的作品。这意味着烧了很多作品,也耗费了不少时间和金钱。”

他进一步举例说明:“就像参加世界范围内的马拉松比赛。虽然他跑了三十年,但也有年轻人逐渐加入这个行列。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人因为技术困难和热爱不足而退出。”

要烧廖光亮表示对土的认识、造型的美学和视觉效果的理解,都是关键。(廖俪芬/大纪元)

2021年自己盖柴烧窑并申请专利

2021年,廖光亮设计了一座全新的柴烧窑,成功克服了传统窑的缺点,这座柴烧窑结合了“直焰窑”、“倒焰窑”和“穴窑”三大特色,其整体设计已获得国内专利,每件作品的落灰效果都非常显着。

廖光亮的柴烧窑,已申请专利,作品成功率破八成。(廖俪芬/大纪元)

他进一步说明:“(作品:日月)这个月亮,月亮在它的反面,下面是上弦月。在我们的理解里,上弦月象征等待,月圆象征圆满。在排湾族的逻辑中,月亮在这个位置是圆满的月亮,在它的背面是上弦月。我这个作品是用熏烧的,我烧到1200度,我克服了陶艺的一个陷阱。一般人说超过1100度的东西不能熏烧,但是我用我的方法把它熏烧,熏黑,像铁一样黑,超越过去陶艺界的技术。”

廖光亮“日月作品”,融入排湾族文化内涵。”(廖俪芬/大纪元)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廖光亮提醒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不可忽视。我们应该像他一样,深入了解和尊重自己的文化,并努力将其传承和发扬光大。他的作品,是对排湾族文化的深情礼赞,也是对现代陶艺的独特贡献。通过他的努力,排湾族的故事和精神得以延续,并在新的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郑桦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