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移居英国两年有感(二)

在英国生活了两年,很多事及生活感受常在心头。(Oli Scarff/Getty Images)
人气: 21
【字号】    
   标签: tags: , , ,

【大纪元2024年07月29日讯】引言:不知道未来会怎样编写自己在英的生活,或者有没有人会叙述我留英如何继续为香港社会的复原而努力。我不知道可作什么贡献,但我知道:有一口气,就要点一盏灯,不能辜负离乡别井的代价而保住的意志自由。

4月22日星期五,距离开香港前两天,我仍然如常主持香港民意研究所恒常民调发布会,继续批评政府,告诉公众及政府,民调数据如何说明在市民心目中,特首及那些官员的表现如何窝囊,香港人有多不满他们。

那一个多月,我继续恒常工作,准备往英行程。要做和应做的事,多不胜数,没完没了。连抵英国后于哪里落脚,居住地点,生活如何安排等等,均没从长计议。至动身前两个星期,才确定朋友 Benson 黄伟国的收容,暂居他家,心存感激至今。

4月24日那天,只身一人带着一件随身行李,一件托运行李到香港国际机场。我从未遇过机场如此冷清,90个登机闸口,只有八个开通。抵达机场约是早上11:00,电子牌显示由此刻至午夜,只有十多航班在这曾是全世界最繁忙的机场起飞。

机场内外,有些明显不是旅客的人物四处走动,拿着外形相约的公文包,手持电话,多是政府人员。我听过一些朋友离境时在机场被滋扰的故事。滋扰者,除了警察,还有《文汇》、《大公》那一类屎眼传媒的所谓记者。

我不太忧虑会在机场闸口被拦截。在机场把人拦下可大可小,之前只有《苹果日报》一位高层受到这种待遇,我不认为自己是那么重要,值得如此礼待。我也不觉得受到监视。核酸检验后,拿过报告,证明没有染疫,随之登机。

登机前的四个小时,写了两首诗词,放上Facebook,看懂的会估知我将离开香港的暗示。当时心里五味纷陈,既不舍,也难过,又不忿。我从没计划移民,一直以香港为家,热爱香港,觉得自有能力、有意回报这生我育我的社会,上半生的职志均在香港。

这香港已不一样,我所熟知的香港已被扭曲变形。我期望香港社会有机会复原,“光复香港”那四个字,瞬间变得很有现实意义,一个美好的期待。

我给自己说,抵英后,绝对不能辜负以离乡别井作代价,为保住个人意志自由,定要继续评论香港事,不容许香港成为一个失语社会,继续为香港发声,尽己绵力为香港社会作出贡献。

离港事,喻我不要张扬,劝诫我不要低估当时香港政权的卑劣,故我十分低调,故知道的朋友不多。在机场,想想自己是否香港“逃兵”?两天前,我还在民调发布会大辞炎炎,现在“突然”离开香港,是否应该有个交代,有个说法?

进入航班机舱入座后,这种“逃兵”的“罪疚感”突然浓得化不开,排遣不了。飞机缓缓爬升,我真的踏上逃兵之旅,趁在新加坡转机的几小时航程,写下《不愿当逃兵,无奈要避秦》一文,算是暂别香港的记念。在新加坡樟宜机场,等候转机那两个多小时,把文章贴上Facebook。数分钟后,电话响个不停,有来自朋友的,有来自新闻界的,直到我要从新加坡飞往伦敦的航班。

后传:未来岁月会如何

在英国生活了两年,很多事及生活感受常在心头,足堪分享,将来有机会再说吧。

简单而言,我在这里生活还是很自在。在香港时,或许有些自己察觉不到的忧虑与恐惧,抵英后慢慢放松下来。现再不需要担心晨早有警察登门这样荒谬的事;在这儿可以对任何事物畅所欲言,没有那些极为可笑的所谓红线,不需要面对香港社会每天出现来自权势的虚假与恐吓。

两年间,香港发生太多令人难过、愤怒的事。很多认识的朋友,包括民意代表、公众人物、新世代菁英,还有黎智英及其他曾对香港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仍然身陷囹圄。每念及此,既伤感,也庆幸。庆幸2022年初那两个月的众多偶然,把我推上这条以前从没有想过的逃兵之路。

不知道未来会怎样编写自己在英生活,或者有没有人会叙述我留英如何继续为香港社会的复原而努力。我不知道可作什么贡献,但我知道:有一口气,就要点一盏灯,不能辜负离乡别井的代价而保住的意志自由。

这个“后传”不可能现在写,也不知有没有人写。只能说,此刻无悔,但充满遗憾。

身体比在香港时好多了,享受英国的田野庄园。与住处周围的英国本地朋友相处融洽,也认识不少香港过来的朋友。欣赏大部分英国人的文明有礼;喜欢英国社会的文化气息;对英国各种社会制度更切身体会。进一步确认及肯定,一个国家是否文明,从来不在于有没有几千年所谓光荣历史,也不在于有没有什么自以为正确及不容批评的党及政治领导。制度合理,才是人民生活幸福的最可靠依托。

偶有朋友来英,久别重逢,倍感温馨,特别珍惜。很高兴大部分近年来英的香港人,均互相帮忙,互相扶持,互相勉励。多数人仍心怀香港。于适应及融入英国社会,颇多移英港人持续以“香港人”这身份自居。

现在看来,要香港得以康复,将是一条漫漫长路,未敢肯定自己能走多远,更难说自己能否走到那个想像中的完美终点。路还是要走的,鲁迅说:“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其为路。”

此刻我只知道,将来如有后传,将会记录我还是努力不断与同路人一起,并肩致力走上这条令香港光复过来之路。仍然殷切盼望,“有一天可以完全没有顾虑地回香港”。将来如果有后传,真的会有这一句吗?2024年5月13日◇

(编者按:文章仅代表专栏作者个人意见,不反映本报立场。)

文|钟剑华

责任编辑:陈彬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