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俄罗斯浓郁风情见证历史沧桑

人气 3
标签:

【大纪元1月13日讯】(中央社记者曾淳良北京特稿)还不到下午四点,哈尔滨的天空已一片灰黄。到了夜幕低垂,迎向零下二十几度的寒风,走在哈尔滨最有特色的中央大街上,别有一番味道。听说哈尔滨女人最舍得花钱穿戴,这话一点不假,只要听到远处传来自信的脚步声,抬起头来,准有身穿貂皮大衣的女人与你擦肩而过。

哈尔滨中央大街(旧称中国大街)的夜晚,五颜六色的灯火照耀着厚厚重重的巴洛克式大楼。当地旅行社一名女性导游说,哈尔滨的女人挺爱美,每个人至少都会买一件貂皮大衣身上穿,连她都花了好几个月的薪资为自己添购一件。貂皮大衣现在的市价,每件都在一万元人民币以上,贵的达五、六万,七、八万。

另外,漫步在哈尔滨具有特色的地下商业街,也经常会遇到身穿貂皮大衣逛街购物的哈尔滨女人。来来往往的人潮中,总可看到在貂皮大衣的映衬下,哈尔滨女人脸发着光的模样,这些情景不禁让人想起法国巴黎的街头,据说哈尔滨因此而有东方小巴黎之称。

哈尔滨是中国大陆东北黑龙江的省会,城市的形成只有一百多年历史。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东铁路通车之后,三十多个国家的几万侨民涌进哈尔滨,几乎包括欧洲的所有国家都在此设立领事馆,开办了数以千计的工商、金融企业。

  一九零七年,清政府宣布把哈尔滨辟为商埠之后,哈尔滨的外国侨民曾经多达二十七个民族,但就其数量来说,俄罗斯人始终占第一位。大量俄侨的存在,使俄语成为当时哈尔滨外侨通用的语言之一。这些外侨不仅在公共场所讲俄语,还用俄语出版自己民族的报纸和刊物、创作文学作品。

  因此,哈尔滨可以说是远东俄侨的重要文化中心,许多著名的俄罗斯艺术家都来哈尔滨进行过演出,并由此走向世界。受这些俄罗斯艺术家的影响,哈尔滨人对俄罗斯的文化和艺术也都抱有极大的兴趣,无论是成人、还是孩子,都会哼唱几句俄罗斯歌曲,﹁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更是尽人皆知。 

哈尔滨留下的大量欧式建筑物便是历史的见证。而中央大街就是哈尔滨的缩影,中央大街始建于一八九八年。一九二四年由苏联设计师设计,大街铺上了石板。历史上中央大街就是一条充满洋楼、洋货、洋人的洋街。如今它是哈尔滨人的购物天堂,商铺中琳琅的货物,还有那垒砌如塔的俄罗斯红肠,大若枕头的俄式面包大列巴等,都别具异国情调。

  提起哈尔滨的建筑风格,人们不约而同地会想到那满街的欧式建筑和上端为圆顶的俄式建筑群,典型的如圣索菲亚教堂等。这些独具异国风韵的俄罗斯风格建筑,成为哈尔滨这座城市沧桑历史的有力见证。同时,每一个走在哈尔滨中外混杂街区的游客,都会强烈地感受到那掺杂着伏特加风味的浓烈和辛辣。

此外,在这个极北的中国大陆城市中,犹太教堂、天主教堂、基督教堂等风格各异的建筑庄严地屹立,神圣不可侵犯。在哈尔滨,到处都是这样混血但又以俄式风格为主的建筑。道外区有很多独门独院的建筑,木栅栏、木阳台、木楼梯、带铁艺的扶手和宽大的木走廊,到处洋溢着欧式建筑风格。 

  总之,哈尔滨是一个风格独特的城市,浓郁的俄式风情,让人们很难不感受到它的特色,也令人不禁回想起百年来俄罗斯势力东进的沧桑历史。(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台防长:大家要认清中共才是区域麻烦制造者
中国跑酷元老人物张磊去世 年仅39岁
安徽老农写信给泽连斯基表支持 遭连夜讯问
中国多名“炫富网红”被封号禁言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