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长青﹕美国是“全球盟主”和“教父”?

曹长青

人气 7
标签:

【大纪元8月21日讯】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超强,在军事和经济实力上,都远远领先其他国家,成为人类两千多年历史上,从没有过的超级强国。因而有人惊呼美国已成为“帝国”。最近美国有好几位学者,毫不讳言地提出,美国就是应该成为帝国,但不是过去罗马帝国和大英帝国那样的帝国,而是一个传播民主价值、帮助世界上更多人民获得自由的“帝国”。

在纽约大学斯顿学院执教的英国历史学家、《帝国:英国世界秩序的兴衰及其对全球大国的教训》一书的作者尼尔.佛格森( Niall Ferguson)最近在“尼克松中心”主办的网络旬刊《国家利益》上发表的“作为帝国的美国之现在和将来”一文,就明确提出,美国现在是人类所有历史上最有实力的帝国,虽然它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上它是一个帝国。这个帝国的目的是,扩大全球自由市场,铲除恐怖份子,向全球推展法治、秩序和民选制度。

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帝国实力

佛格森认为美国具有帝国的实力来推展上述目标,他特别提到,美国在全球有750多处军事基地,并在全球130多个国家派驻了军事人员。美国的军费现在占全球的40%,大约五分之二。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任何一个帝国像今天布什总统领导下的美国具有这样大的实力,这样强大。

他认为不仅美国的军事是强大的,美国的经济也在全球占首位,以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它占全球的31%,接近三分之一。这个数量等于大英帝国最强盛时期(工业革命之际)占当时全球经济比例的三倍。美国另一个无法衡量的优势是,美国的文化价值向全球输出,它不仅对其他国家的很多人民有吸引力,而且被他们自愿接受。

不承认自己是帝国的三种后果

佛格森认为,美国现在不承认自己是帝国,会带来三种后果﹕一是会导致美国不断宣称要尽快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撤军。但过去的帝国,都不是靠武力统治,而是靠当地的精英建立合作政权来统治。他认为美国应该致力建立当地的这种政权,而不应该急着说撤军,这对稳定当地的局势并不有利。这是不认知到自己是帝国的后果之一。

二是由于不承认自己是帝国,所以对像阿富汗和伊拉克这样的美军干预的地方,美国没有长期计划来投入资金。现在美国每月在伊拉克花销39亿美元,但主要用在了在那里的美国14万驻军身上,而不是当地的经济重建,以及建立法治和秩序的社会上。只有在这个根基性的问题上投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社会的稳定问题。

三是这种不承认态度,可能导致对帝国权力的性质做了错误的理解。帝国不是意味着单边行动,帝国经常要靠的是其他国家的合作来主导;同时靠和其他大国力量的联盟来发挥作用。而且也要善于利用现有的国际机构和组织来扩大影响。

这位美国学者评估说,美国过去的军事干预,有成功的成果,像西德,日本,巴拿马,格林纳达;但更有很多失败的例子,像海地,越南,古巴,柬埔寨,尼加拉瓜等。科索沃现在看也不怎么成功。而伊拉克现在也出现不好的症兆。那些干预失败的例子,主要原因是美国干预的不彻底。没有像过去的帝国那样,制定长期主导的计划。

美国不是“帝国”,是“教父”

美国另一位知名学者、“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上了《纽约时报》畅销榜的《天堂和权力﹕新世界秩序下的美国和欧洲》一书的作者罗伯特.卡根(Robert Kagan)则在上述《国家利益》网刊上发表“美国作为全球盟主”的文章中,提出和佛格森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美国既不是帝国,也不应该是。现在没有好的定义来概括美国到底是什么,作为一个在人类历史上最成功的全球力量,可以把美国称之为最成功的“全球盟主”(global hegemon)。

他认为,美国需要在全球扮演重要的角色,不论从它自己的利益还是人道原则;必须反对孤立主义。但另一个方面,这种角色又带来一些后遗症,尤其是当美国的外交政策缺乏远见,采用的方法没有效率时。

这位知名学者提出,帝国主义和强大的国家是两回事,不可混淆。帝国主义想占领土地、统治别人,这是重要的特征。而美国今天没有这种目标。美国今天确实对全球有重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帝国主义的;美国要扩大的是全球的自由贸易和市场。虽然现在美国比历史上任何帝国都拥有更大的军事和经济力量,但世界上的国家并不恐惧美国,因为美国没有想要占领其他国家、扩张领土、奴役别国的战略目标。美国像电影中的“教父”,好心地帮助那些弱者讨回公道。

卡根完全反对佛格森的提法,认为使用“帝国”这个词来定义或形容美国,是不准确的,也是美国人不愿接受的,它和事实也不相符。今天的世界已不是帝国的时代,美国人和整个世界都不会接受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它不仅是错误的,而且完全落伍了。美国必须继续努力使美国人理解美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重要性,来说服世界相信,美国的行动不是纯粹自私的,而是和其他很多国家和人民共享利益的。

美国军费是十个大国的总和

虽然上述两位美国学者来自不同学府,对美国的国际角色做出不同定义,有的强调美国应宣称自己是“帝国”,按帝国的性质来制定外交政策,另一个强调不要称之帝国,而应叫“全球盟主”,但两者阐述的角色、作用、目标几乎是一样的,即主张美国利用史无前例的全球实力地位,来推行强势外交,拓展民主价值,扩大全球市场经济,维持并强化世界新秩序。

而且美国具有经济和军事实力推行这种强势外交,现在美国在伊拉克每月花销39亿美元,再加上在阿富汗的每月9点5亿美元,每月仅在这两个国家美国就支出48点5亿美元(按此计算,全年将近600亿美元,占美国年度军费的七分之一强),而俄国在1996年的全年军费开支才是50亿美元,中国大陆和印度这两个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的双边贸易额去年才是50亿美元。美国的军费开支已达占全球军费总支出的40%,是北约其他25个成员国的总和的一倍,是全球排在美国之后的11个军事大国的军费开支的总和。

美国两党都倾向强势外交

美国的这种强势外交,不仅来自美国的全球唯一超强的实力地位,还来自美国内部两党的理念和战略目标的变化。美国共和党一向强调国家利益,致力区域稳定,反对干预他国、进行包揽性的“国家建构”。但由于恐怖主义的出现,一向在国防政策上持强势态度的美国保守派共和党,也不得不强调必要性的干预,据媒体抽样调查,注册共和党的美国人99%赞成军事攻打伊拉克。而美国另一个大党民主党,则一向主张人权高于主权,以人权理由进行对外干预。这种现实导致,现在美国两党在对外干预上找到了共同点。这就是为什么最近在利比里亚问题上,民主党主张军事干预,共和党的一些要员也支持干预。这种两党都强调对外干预的趋势,将意味着美国今后的对外政策,更趋向强势。

宽恕俄国,忽视德国,惩罚法国

美国如果推行更加强势的外交政策,包括像上述两位学者建议的利用唯一超强的实力和地位向全球推展民主自由价值等,不仅仍将受到中共、伊朗、北韩等独裁国家的反对和阻挠,还会受到法国等欧洲国家的杯葛。伊拉克战争导致美国和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发生严重分歧。

伊战结束后,美国国家安全顾问莱斯把对法德俄的政策总结为三句话﹕“宽恕俄国,忽视德国,惩罚法国”。现在看来这个政策已产生一定效果。布什总统在前往圣彼得堡参加建城二百年庆典时,和普京在伊战后首次会晤,虽然没有取得突破进展,但标志着两国关系基本恢复原有轨道。而且普京将于今年九月到美国访问,预定和布什总统在戴维营举行会晤,将标志两国关系回到正轨,即使可能不会像以往那样亲密,但至少不会再严重摩擦。它标示着莫斯科也在注重现实主义外交,更看重的是自己的经济利益,而不是意识形态等。

美国和法德俄修复关系

在伊拉克问题上,德国的调子也有软化,德国外长费舍两个星期前来美国访问,在华盛顿发表的谈话,更多是要和美国恢复关系,而不是对抗。

法国的立场也有松动。虽然希拉克仍表示不会向伊拉克派遣维和部队,但法国表示,如果联合国通过决议,巴黎将考虑向伊拉克派兵,帮助美军在那里维和。目前美法关系也开始恢复原有轨道,美国卫生部长汤普逊七月底前往巴黎参加了艾滋病会议。除此之外,法国官员说,法国和美国在限制武器方面,合作得非常好,尤其在对待北韩的核武问题上。

上述事态发展都意味着,即使由于伊拉克战争而导致美国和法德俄的分歧,但各大国的战后政策调整显示,各国都倾向现实外交,修补裂痕,恢复关系,而不是相反。连美法之间的关系都在修补,可想而知美俄和美德之间的关系,它传递出的信号是,虽然今后美国和欧洲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仍可能发生分歧和争吵,但美国仍可能以其强大军事和经济能力,推行强势外交,在重大原则问题上,不会做出妥协。。

(载《动向》2003年8月号)(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曹长青:告别自由
曹长青﹕犹太人主导美国政治吗?
曹长青﹕我怎样成为一个美国右派
曹长青﹕皇帝到底是裸体,还是穿着裤衩?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