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硬着陆的风险

标签:

【大纪元10月10日讯】(大纪元记者韩山报导) 根据中国统计局所公布的8月份各项经济数据呈现稳定下滑的情况,上周G7邀请中国出席会议,希望中国采灵活汇率机制未果。台湾经济研究院院长吴荣义提醒,中国官方经济统计数字公信力向来备受质疑,呼吁外界不要过度乐观,他强调,“中国经济硬着陆(Hardlanding )风险,丝毫未减。”

*废除部分宏观调控 避免硬着陆

香港英文南华早报报导,大陆将在举行年度国民经济会议期间,宣布废除一部分的宏观经济调控措施,避免冷却经济过热政策,产生经济硬着陆现象。

摩根士丹利继亚太区首席经济分析师谢国忠和董事总经理兼全球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Stephen S. Roach )向全球发出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世界有3分之2的国家正面临房地产泡沫的压力,而中国问题严重性排名全球第一,上海、北京两地更是首当其冲。

谢国忠担心,中国的地产泡沫可能现在仍在继续膨胀,并在几个月后破灭,而不是在几年之后。谢国忠表示,如果说美国的泡沫源于极其宽松的货币政策,那麽中国则是因为拒不跟随通膨升息所致。

*国际油价步步高升 中国物价持续上涨

中国经济发展,依赖能源,中国自1993年起成为石油进口国,石油需求量连年暴增,2003年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2003年,世界石油需求增量,主要来自中国,占41%。

周四(7日)在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纽约原油期货早盘上涨98美分至53美元,创下该所1983年开始交易以来的最高纪录。世界石油价格暴涨风潮,就极大地冲击了中国。

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表明,中国5月份粮食价格上涨了32.3%。2004年9月13日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居民消费物价涨幅为5.3%,达到自1997年2月以来最高的物价涨幅。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1985年、1988-1989年和1993-1995年曾出现三次较严重的通货膨胀,皆由于上年或当年粮价大幅上涨引起。伴随这三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供应量也都在上年或当年出现了大幅增长。今年,这两种情况同时出现。有研究者疑惑,此次粮价上涨是否是新一轮通货膨胀的前兆。

《华尔街日报》一篇报导直接了当的说“通货膨胀降临中国”,通货膨胀主要是因为货币供应量增多造成的。当通货膨胀率较高且持续到一定阶段时,经济发展和物价的前景就不可捉摸,整个经济形势会变得很不稳定。

有专家指出,中国近年大量发放国债、大量引进外资,给通货膨胀带来潜在的压力。

*西方国家关注中国经济走势

上周末,西方七大工业国(G7)邀请中国出席会议,希望中国采取更为灵活的汇率机制,期望人民币盯住美元的汇率机制有所松动,但短期内似乎不存在这种可能性。对于人民币的再度关注不禁令美国投资者思考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不可避免的经济减速的潜在风险。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驻香港的经济学家Sun Bae Kim指出,中国的决策机构最不透明,因而最难预测,但如今它最具影响力。

西方投资者对中国经济和政治漠然,只看到中国经济出现了高速增长,具有技能的劳动力数量不断上升。但投资者和经济学家们也担心,工地上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和那些空荡荡的写字楼是一种不详的征兆。他们发现,跨国公司不遗余力地在中国扩张,但几乎都不赚钱。如澳洲第二大啤酒生产商狮王啤酒集团经过两年考察后,进入中国,经营九年以来亏损超过2亿澳元,将暂时或永远告别中国市场。

*中国经济的历史经验

投资中国近期的风险就是中国经济的硬着陆,中国政府在今年春天采取的遏制经济过热的举措也许会适得其反。香港对冲基金Asia Absolute Advisors的经理Alfred Ho指出,中国的紧缩信贷政策冲击了私营领域,而非国有领域,但问题出在后者身上。结果是经营有方的得不到贷款,而业绩糟糕的仍在继续吞噬贷款。

前台湾土地银行董事长、台湾大学商学所教授魏启林表示,中国每10年都会发生一次“硬着陆”,他呼吁投资人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抢进中国市场。他表示,因为中国经济过热,政府领导高层祭出宏观调控,很多人都在讨论中国会“软着陆”或“硬着陆”﹔以历史经验来看,中国几乎每隔10年就会出现一次经济硬着陆,他认为,这次也将重演1992-93硬着陆。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胡祖六:汇制改革宜早不宜迟
布希、凯瑞就新公布的就业数据展开攻防战
利用华卫二号影象  地调所提升地质监测能力
中国汽车产能面临过剩问题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