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随笔:华人何必三缄其口?

标签:

【大纪元10月14日讯】(BBC中文网特约撰稿人 吴贯之10月13发表)不予置评、无可奉告、不方便接受访问,等等,都是常听到一些用来拒绝传媒访问的惯用语。而最近的一次有关在英谋生福建人现况的专题采访,英国福建总商会一位会长却竟说,要“三缄其口”,不谈有关问题。

“我三缄其口,亦希望你们媒体三缄其口,不要采写有关题目,还请放他们 (福建人) 一马吧!”这位现职律师的会长煞有介事地说。

不开门见山说清楚,读者还以为这种说话必是来自惯性地拒绝西方媒体采访的中国官员之口的。可以理解,中国官方因为一向不信任外界传媒,加上在无须向公众问责的政风下,也难孕育尊重传媒与跟传媒合作的开明态度的。

但在英国普遍重视新闻自由的社会里,一位福建人社群的领导人物却要求媒体不要报导在英福建人的境况,似乎便难令人理解的。

在追问下,他解释这个“三缄其口”立场的理由是 — 在英国的数万福建人,因相当多都是非法入境在英谋生,传出的又总是坏消息多,好消息少。他认为西方传媒的作风最爱坏消息,“坏消息才卖钱嘛!”

负面报道

他说,这些年来关于偷渡、遇害、求庇、黑工、罪案等报导,令人们对福建人的印象坏透了。

“若要谈,结果下来又是另一篇负面印象的报导出现。既然如此,所以我几年来已完全谢绝传媒提出的采访要求了。”

他更说,英国主流媒体对中国人的报导一般都带有先入为主的有色眼镜看待中国人的,有关的报导负面多正面少。

骤耳听来,这番见解也颇发人深省,但亦带引出一些生活在西方的华人对传媒的社会功能的认识问题。

西方媒体功能

民主社会里,公众享有知情权,传媒是反映社会真实的公器。新闻报导崇尚客观公正,至于事情的好坏则属事情本身的属性使然。坏便坏,好便好。只有扭曲了的报导才会好说成坏,或坏说成好。

作为媒体,专业守则是不论事情好坏,只要是社会人士关注的,具新闻性的,便该如实反映报导,并不能影响事情本质,简单直截不过。

如果传媒不尽其职,却行自我约束自行过滤,不给人们了解真相,人们便因缺乏讯息或数据不确而达致不确切的印象,结果普罗大众受蒙蔽了,决策者也能有机可乘自欺欺人,假大空诸种问题便可能应运而生。在没有新闻自由的国度,这便屡见不鲜。

远的不说,就说去年年初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SARS)疫情爆发初期,中国官方便曾一度力图掩饰事情的严重性,并压制传媒的有关报导,令致本国及外围地区 (包括香港) 及一些国家未能及时防范,为祸巨大。中国政府初期的压制消息处理手法遂受到国际批评非议。

若坏消息经常传出,受众自然在潜移默化中,久而久之形成对报导主体的负面印象。反之,好消息频传,也累积较佳印象。

不过,坏消息也不一定全是坏事。对于事情或群体本身而言,因为事情坏或形象坏,有可能促成外界压力或内在求变,带来改善或自强不息。一段日子后,好消息又出现了。

祸福相生

试举英国有关一些福建人的不幸消息来说吧。2000年多佛港58名偷渡入境福建人在货柜车内闷死惨剧以至今年年初莫克姆湾二十多名华工拾贝遇溺惨案,经英国传媒广泛报导,引致社会各界热切关注偷渡引起的人身安全问题及黑市劳工遭受剥削和劳工安全等问题。

形象或许是坏了,但也带来改善问题的一些正面后果。至少,堵截偷渡措施加强了,减少了宝贵生命的无情浪费; 劳工安全措施加强了,减少了宝贵生命的无情践踏…。

假若相关人士及传媒都一直对这些事态三缄其口处理,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的话,那么社会人士便无从知道真相。

这样的话,一些弱势群体又从何受到保障? 社会上的一些失误又从何改善? 社会又从何进步?

当然,社会大众面对的问题,社会大众自会解决。如何解决,不是传媒的责任。传媒亦不能包揽传媒以外的其它社会功能,例如改革改造、厘订决策、维护法纪、教育教化等等,这些都将由立法、司法、行政、监察、教育、宗教等等职能部分各有分工,制衡运作。

传媒的角色就是说真话。不多也不少。坏消息不说,好消息才说,那会是什么体制下的传媒呢!自由民主社会里,传媒不会对某些惹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三缄其口”,更不应亦不可那样运作的。假使有,也终会被读者观众以至社会唾弃及淘汰。(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澳洲大选华人踊跃参加
林昭亮十一日到复兴乡演出用音乐送出希望
达拉斯华人为联邦众议员佛劳斯特造势
北京批评美国允许李登辉发表台独言论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