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雨:审计的目的是追究

丁雨

标签:

【大纪元11月23日讯】中国国家审计署官方网站近日又公布了一份审计“清单”:国土资源部累计挪用资金6307万元;国家测绘局收缴的418万元行政事业性收费,未按规定及时缴入中央财政专户;中国工商银行及其分支机构存在“问题金额”达101亿余元。

审计披露出来的问题,再次让公众感到触目惊心。这两年,“审计风暴”之强已经远远超出社会的期待。然而,就在公众热切关注审计过后的问责结果和整改进程时,一批又一批“问题单位”和“问题人物”却依然故我,我们不禁要问:审计曝光为什么对“问题单位”和“问题人物”没有震慑力?

从这两年审计披露出来的问题看,相当一部分案件动辄留下的就是数千万乃至数亿、数十亿元的窟窿,涉及国家部委、金融机构、各级政府。可是,迄今为止,又有几个“问题单位”的高官为此引咎辞职,又有多少“问题单位”主动站出来发表整改声明并接受社会监督,又有多少“问题人物”受到处分或接受司法审判,又有多少窟窿补上了?如果对造成这些窟窿的“问题单位”和“问题人物”不能一查到底,如果没有一个负责任的、禁得起公众追问的处理结果,那么,审计曝光的震慑力能有多大?一旦审计彻底失去了震慑力,审计的意义又何在呢?

“‘审计风暴’年年有,司空见惯无人忧,练就金刚不坏身,前腐后继逍遥游。”与其说这是一种对审计过后的不屑一顾,不如说是一种偏激情绪下的麻木。但正是这麻木的导火索点燃了人们对以往审计以及未来审计“治本效用”隐忧。因为现实中的审计结果并未能触发预算制度、转移支付、投资体制、监督制度、问责制度以及政务公开等方面的全面改观,虽然媒体呼吁甚多。

“审计风暴”刮了这么长时间,除掀翻了几个“芝麻官”(比如云南省大姚县因挪用截流救灾专用资金处理了几十个责任人)外,条条“大鱼”都还安然无恙,倒是审计署成了“围攻”的对象。

这就像是有个人在马路上同时发现了好几个小偷,他马上指了出来并拨打了110。按理说,小偷应该灰头土脸地仓皇逃窜,至少也不会反咬一口。然而迟迟不见员警的身影。于是,一个小偷回过头来,另一个小偷也转回了身;这个小偷说他偷钱是为了资助失学儿童,那个小偷说他行窃是为了抗洪救灾……员警仍然没有出现。一嘴难辩众口,双手难敌四拳,审计署能不焦头烂额吗?

审计报告公布后,审计署长李金华曾表示,党中央和国务院对审计工作“最大的支援就是不干预”。他说,我干审计工作快20年了,当上审计长都六七年了,从总书记到总理,到国务院各位副总理、中央的其他领导,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位跟我打招呼,说这个事你不能审,那个事你不能报。这种“不干预”受到了舆论的一致赞扬。李金华还说,“我们审计的所有重大问题,我都如实向国务院汇报,而且国务院领导都有批示,要求有关部门严肃查处。”现在,这么多问题被披露了,这么长时间也过去了,“有关部门”都在哪里呢?

我认为,审计披露出来的问题最起码也应该做到“四不放过”——窟窿不补上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责任者得不到处理不放过,教训不吸取不放过。惩前才能毖后。审计出来的问题不能仅仅是曝光而已,因为国家和群众的利益绝不能被恣意损害。

只有对审计出来的问题,监管部门和司法机关及时介入,“高高举起,重重打下”,抓住不放,一查到底,严肃追究责任,才能对“问题单位”和“问题人物”产生强烈的震慑力。

无情的现实让我们反省:是不是我们对“审计风暴”的期望太高了? 现实的差距在呼唤并没有跟上审计步伐的那些惩罚体系以及监督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呼唤各种资金规范使用的程式,而不仅仅只是单一的惩前毖后。毕竟,用“风暴”解决问题不是长久之计。也就是说,在“连锁制度”还没完全跟上来的时候,我们没有理由对“审计风暴”期望过高

--转载自《议报》第173期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韦拓:从下滑到坍塌 国足告别世界杯之路
林一山:被历史选中的上一代香港人
林一山:港人何以为信念从没退后?
【名家专栏】你的口罩为什么是中国制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