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柯承恩:走出微利时代 须重塑产业供应链

人气: 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11月26日报导】(中央社记者唐佩君台北二十六日电)“台湾有最好的传统与科技产业,我们的能力绝对不止做5%毛利的产品”,台湾智库副董事长柯承恩一语道出目前资讯大厂困境;他认为,整合科技与传统产业发展新供应链,是台湾企业走出买方控制的微利时代最佳策略。

柯承恩去年卸下台大管理学院院长一职,目前除了是台大会计学系教授,并担任台湾智库副董事长,不仅是台湾智库董事长、前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博志的重要策士,更是总统经济顾问小组委员之一,近年对财务金融界建言有重要地位。

出身学术界,柯承恩也有丰富的实务经验。他曾担任农民银行、中国石油、中华映管等公司董监事,对产业实务有一番认识。柯承恩剖析台湾产业发展,谈到近年外移现象,空气中传来一股沉重的气氛,他叹了口气说,“感觉很不好”。

柯承恩表示,台湾产业经过10年至20年的发展,目前面临调整、修正阶段。他承认,有些产业的确需要外移,例如重度倚赖廉价劳工的产业,离开台湾或许真能企业重生,但企业本身要有认知,廉价劳工并非永续经营万灵丹。

尤其近年企业移往中国,柯承恩认为,事实上在外资大量投资下,中国人工成本增加是迟早的事;企业如果看到的只有人工便宜,一天到晚追逐廉价劳力,这样的“游牧产业”未来会有多大成长空间?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台湾在全球扬名立万的部分资讯产品代工厂的产品毛利逐年降低,近期甚至低到只有5%,这个事实让他感叹:“这些台湾最好的企业家,用最好的人才,政府给予最多的优惠,但在市场激烈竞争下,集合台湾的‘最好’,竟然毛利这么低。”

反观一些没有受媒体高度瞩目的产业,例如机械工具业,产品毛利高达 30%以上,“这些产业我们绝不能让他们走”;他强调,资讯产品微利化,企业要自觉,除非发展自有的供应系统,否则很难逃出市场受买方控制的情况,政府也要体认,产业策略已到变革时刻,必须重新擘划新科技产业政策。

不过,柯承恩耸耸肩膀,以无奈的口气说,“令人伤脑筋的是,一讲到科技,大家脑中想到的就是电脑、手机等资讯产业,连政府在奖励政策上也都偏这方向,一旦被贴上传统产业标签,人们就会忽略,社会甚至认为外移也不是多严重的事”。

此外,台湾资讯厂商不愿花时间寻找本土合作对象,天价级的采购机器设备金额,本土厂商沾到的边少的可怜。

他举面板产业为例,自2002年至今年止,面板业每年总投资金额分别为新台币1015亿元、1199亿元、1591亿元,每年有高达新台币1000亿元以上的重大投资,但2003年台湾能够提供的机械设备自给率竟然仅有8%,厂商绝大部分向国外采购,台湾人赚不到自家人的钱,这是非常可惜的事。

柯承恩认为,关键在于本土传统产业实力长期被忽略;面板业者一想到要买设备,直觉的就向国外下订单。他认为,以台湾精良的机械工业技术,能提供的自给率绝对不会仅有8%。

以数字检验,台湾机械工业并非“夕阳工业”。据经济部工业局统计,从1994年至今年的10年内,机械工业产值自新台币3050亿元成长至今年预估的5720亿元;在2003年产业整体产值达到5000亿元大关,出进口值分别为3523亿元、4107亿元,表现亮丽;但厂商采用国产品比率却仅有26.4%,显示向国外采购是最主要途径。

有人说,高科技使用的设备,以台湾的技术水准恐怕还不足以担当大任;柯承恩认为,这确实是现状之一,但如果能给予机械业者机会,参与合作,未来极有可能扭转情势。

观察台湾产业分布,台中地区有相当多的机械业者,配合中部科学园区成立,柯承恩认为,这是科技与传统产业整合升级的最佳敲门砖。

因此,台湾智库本周六将举办“中台湾科技与传统产业整合升级研讨会”,由董事长陈博志领军与柯承恩分场主持,邀请新闻局局长林佳龙、行政院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胡胜正、工研院董事长林信义、台中精机董事长黄明和、盟立自动化董事长孙弘、汉翔航空董事长孙韬玉、和鑫光电董事长张锡强等人出席参与讨论,希望提供更多的对话机制,发掘台湾新产业策略。

要如何开启科技与传统产业合作机制?柯承恩认为,应该让不同领域业者有机会交流,对彼此的产品资讯有更深认识,如果两者可以在研发阶段合作,设计出集双方面优势的产品,不但提高附加价值,更能重塑新的产业供应链接构,除了改变“游牧产业”逐廉价劳工而居的思维,更是抵抗市场受买方控制的最佳策略。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