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生活

戏曲漫谈:早期京剧脸谱

1790年徽班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祝寿演出,其后又有春台、四喜和春诸班相继进京,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四大徽班进京。这对当时北京戏曲活动的繁荣产生了极大影响。

徽班进京后,为适应当时北京观众的需要,及时吸收了曾在京都流行的京腔、秦腔、昆曲等剧种的长处,迅速发展起来,并雄踞北京剧坛。以“老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的出现,标志着以皮簧腔为主的京剧的诞生。

  

当时,不仅民间戏曲演出很繁盛,清宫内戏曲演出也很多。清宫内的“升平署”(原称南府)就是经常进行戏曲活动的机构。除了宫内太监演出外,民间戏班也经常被招进宫演出。如谭鑫培、杨小楼等许多名角都曾入宫演戏。清宫内优越的物质条件为京剧的表演、穿戴规制、脸谱化妆、舞台布景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宫廷与民间的戏曲交流对话、相互影响,使京剧获得空前发展。演出剧目非常丰富,人物类型很多,因而角色的行当划分也更加精细、规范,人物装扮也更加严谨有序,表演上也更加细致精彩。京剧脸谱也随着京剧整体发展而发展,其脸谱以徽剧、汉剧脸谱为母体,继承了昆、弋诸腔的谱法,并且受到梆子腔脸谱的影响。博采众家之长,勾画更加细腻,形式更趋完美,形成了自己脸谱的特色。

  

京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集中表现,京剧脸谱是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代表。早期京剧脸谱的风貌可以从现今所存的清宫戏画中看到。

清.沈容圃作的《同.光十三绝》画像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十三位京剧名家,他们是:郝兰田(饰《行路》康氏)、张胜奎(饰《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饰《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饰《探亲》乡下妈妈)、余紫云(饰《彩楼》王宝钏)、程长庚(饰《群英会》鲁肃)、徐小香(饰《群英会》周瑜)、时小福(饰《采桑》罗敖)、杨鸣玉(饰《思志诚》明天亮)、卢胜奎(饰《空城计》诸葛亮)、朱莲芬(饰《琴挑》陈妙常)、谭鑫培(饰《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饰《探母》杨延辉)。

(资料来源:世华网)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