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漫谈:早期京剧脸谱

font print 人气: 3
【字号】    
   标签: tags:

1790年徽班艺人高朗亭率三庆班进京为乾隆祝寿演出,其后又有春台、四喜和春诸班相继进京,这是历史上有名的四大徽班进京。这对当时北京戏曲活动的繁荣产生了极大影响。

徽班进京后,为适应当时北京观众的需要,及时吸收了曾在京都流行的京腔、秦腔、昆曲等剧种的长处,迅速发展起来,并雄踞北京剧坛。以“老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为代表的一批艺术家的出现,标志着以皮簧腔为主的京剧的诞生。
  
当时,不仅民间戏曲演出很繁盛,清宫内戏曲演出也很多。清宫内的“升平署”(原称南府)就是经常进行戏曲活动的机构。除了宫内太监演出外,民间戏班也经常被招进宫演出。如谭鑫培、杨小楼等许多名角都曾入宫演戏。清宫内优越的物质条件为京剧的表演、穿戴规制、脸谱化妆、舞台布景等方面提供了有利的帮助。

宫廷与民间的戏曲交流对话、相互影响,使京剧获得空前发展。演出剧目非常丰富,人物类型很多,因而角色的行当划分也更加精细、规范,人物装扮也更加严谨有序,表演上也更加细致精彩。京剧脸谱也随着京剧整体发展而发展,其脸谱以徽剧、汉剧脸谱为母体,继承了昆、弋诸腔的谱法,并且受到梆子腔脸谱的影响。博采众家之长,勾画更加细腻,形式更趋完美,形成了自己脸谱的特色。
  
京剧是中国戏曲文化的集中表现,京剧脸谱是中国戏曲脸谱艺术的代表。早期京剧脸谱的风貌可以从现今所存的清宫戏画中看到。

清.沈容圃作的《同.光十三绝》画像描绘了清代同治、光绪年间十三位京剧名家,他们是:郝兰田(饰《行路》康氏)、张胜奎(饰《一捧雪》莫成)、梅巧玲(饰《雁门关》萧太后)、刘赶三(饰《探亲》乡下妈妈)、余紫云(饰《彩楼》王宝钏)、程长庚(饰《群英会》鲁肃)、徐小香(饰《群英会》周瑜)、时小福(饰《采桑》罗敖)、杨鸣玉(饰《思志诚》明天亮)、卢胜奎(饰《空城计》诸葛亮)、朱莲芬(饰《琴挑》陈妙常)、谭鑫培(饰《恶虎村》黄天霸)、杨月楼(饰《探母》杨延辉)。

(资料来源:世华网)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尚小云字绮霞,因师从孙怡云,故名小云。他嗓音高亢劲挺,做工敏捷生动,节奏感强烈,文武兼备,昆乱不挡。剧目有《祭塔》、《御碑亭》、《福寿镜》、《汉明妃》、《擂鼓战金山》、《李三娘》、《比目鱼》、《梅玉配》等。
  • 《归宗图》亦名《薛刚反唐》,事见《薛刚反唐演义》。 
  • 北路梆子源于蒲州梆子,约形成了明末清初年间,兴盛于清同治至抗战以前,最早流行布于南起石岭关,北至雁门关的代州一带,后来遍及晋北各地及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等地。
  • 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
  • 戏曲脸谱常常选择物像作为人物的特殊标志,那么又是根据什么来选择物像呢?粗略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 是戏曲表演特技之一,剧中人物在头顶扎束一绺头发,演员通过舞动发束来表现人物的激动心情。甩发功包括甩、扬、带、闪、盘、旋、冲等多种甩法,在刻画人物性格和表达人物感情上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 “落竹三千, 成就一亩茶。”古人以竹自许君子品德,今人以竹制焙笼泡出一壶好茶,竹子的清香增添茶汤的甘甜,此间一件件竹编器具透过竹编师傅落款标记,成了审美的主体,传世千古的好手艺。
  • 老子《道德经》说道:“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 在13、14世纪时,马赛克创作是主流,而湿壁画则被视为穷人的马赛克。在罗马特拉斯提弗列(Trastevere)的圣母大殿(St. Mary)中留下了卡瓦利尼的马赛克作品,描绘的全部都是圣母玛利亚以及对卡瓦利尼影响深远的古典设计,这些是他职涯早期极力复兴的艺术形式。
  • 我在《胡笔标准:千百年来第一人,创造出毛笔的标准》〈自序〉曾提及,年轻时拚搏事业,每天工作十六小时都不觉苦,一直到了五十岁生日,朋友送我一盆松树盆栽,欣赏之余,蓦然惊觉人生已过了一半,该是放下脚步,开始修护保养身体的时候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