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漫谈:戏曲功夫

font print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甩发功  

是戏曲表演特技之一,剧中人物在头顶扎束一绺头发,演员通过舞动发束来表现人物的激动心情。甩发功包括甩、扬、带、闪、盘、旋、冲等多种甩法,在刻画人物性格和表达人物感情上有强烈的戏剧效果。

荡子   

是戏曲中的一种常见的武打表演程式,演员或持兵刃交战或徒手格斗,用来表现战斗场面和渲染战斗气氛。交战双方人数在三人以上的均称为“荡子”。荡子根据人数的不同,又可分为单头荡子、三股荡、四股荡、六股荡、八股荡及群荡子等,四股荡是双方各二人,轮番交战,在武打场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般是紧接在双方主将对打之后。

小翻   

戏曲中有许多滚、翻、跌、扑的技巧,为了防止演员受伤,都要在厚厚的地毯上练习,所以俗称毯子功,泛指在毯子上练习的各种跟头。小翻在跟头项目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和舞台表演作用,它的过翻形式优美、节奏强烈、软硬功兼备,动作带有强烈的连贯性,最能造成紧张激烈的表演气氛,能很好地表现炙手可热的战斗场面。小翻又分为踺子小翻、小翻蛮子、小翻前扑、小翻提、小翻踺子等等。

(资料来源:世华网)(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尚小云字绮霞,因师从孙怡云,故名小云。他嗓音高亢劲挺,做工敏捷生动,节奏感强烈,文武兼备,昆乱不挡。剧目有《祭塔》、《御碑亭》、《福寿镜》、《汉明妃》、《擂鼓战金山》、《李三娘》、《比目鱼》、《梅玉配》等。
  • 《归宗图》亦名《薛刚反唐》,事见《薛刚反唐演义》。 
  • 北路梆子源于蒲州梆子,约形成了明末清初年间,兴盛于清同治至抗战以前,最早流行布于南起石岭关,北至雁门关的代州一带,后来遍及晋北各地及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等地。
  • 我们常听京剧演员说某某唱正工调或六字调,也有说工半调,六半调的,由于过去以正工调为京剧舞台的标准调门,所以又有正工老生和正工青衣的说法。
  • 戏曲脸谱常常选择物像作为人物的特殊标志,那么又是根据什么来选择物像呢?粗略归纳,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 1966年,一群“破四旧”的红卫兵来到法门寺,先是捣毁了佛殿内的铜像,又试图挖开真身宝塔。住持良卿法师上前喝阻,被打得头破血流。法师随后披全身浇满煤油,在宝塔前自焚。
  • 《可爱的牧羊女》展现了莫扎特在音乐创作各方面崭露头角的才华。这位年少的作曲家模仿法国、意大利和德国的歌剧样式,加入通俗的曲调,同时表现出对音乐风格及其语言的自信。他在巴洛克风格和古典风格的交汇点上谱写了一部作品,开创了一种新类型歌剧──后来成为18世纪古典主义风格,为他后来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
  • 就像学习西方经典一样,东方的传统戏曲也值得我们认识。“你会唱一段昆曲,你就懂得欣赏《游园惊梦》,你会唱一段《苏三起解》你就会爱上《四郎探母》。”陈金次说:“我们从小不让小朋友喝茶,他长大后怎知品茶呢?土壤的流失,是传统文化式微的主因。”
  • 留学法国的简秀珍体悟到,法国的艺术当然很棒,大家随口就可以说出莫内、梵谷……这些艺术大师,然而,这些所谓的“大师”能够广为人知,是因为有非常多人在帮他们写诠释、写介绍,人们才知道怎么去欣赏,知道他们好在哪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