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相交一世的表亲知己:墨竹画家文同

文/常山子
文同与表弟苏轼亲密无间,性格也很相似。文同坦率不近世故;苏轼也是率真且直言不讳。(Fotolia)
font print 人气: 6557
【字号】    
   标签: tags: , , , , , ,

苏轼一生在官海里浮沉,不过他倒是有为数不少的好友。画家文同(1018年—1079年,字与可)就是其中之一,而且他不仅是苏轼是挚友,也是表亲。

他们视彼此为知己,而且同样爱竹也画竹。苏轼曾道:“宁可食肉无,不可居无竹”;而爱竹的文同则在屋子的前后,种植了各式各样的竹子,并且常常长时间地观察竹子的生长以及神态。

文同曾说:“世无知我者,惟子瞻一见,识吾妙处。”子瞻即是苏轼,他称赞表兄有四绝“诗、词、画、草书”,尤其是画竹。文同善于画墨竹,首创以水墨单色画竹,人称“湖州竹派”,对后世墨竹画影响极大。苏轼画竹,便是师承文同。

苏轼在他著名的文章《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对文同画墨竹做了详细的纪录,“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大意是:画竹必定要在心中先有一个完整的竹子形象,然后拿起笔来凝神地观察,当所想要画的竹子呈现在眼前时,就要急速地挥笔作画,一气呵成。就像刚出洞的兔子跃起,老鹰快速落下,稍一放松时机就过去了。成语“胸有成竹”“成竹在胸”即由此而来。

文同的墨竹画,在当时已炙手可热。他任职洋州知州期间,来自四方之人,一个接着一个拿着素绢上门求画。然而求画的人越来越多,这让为人静穆深沉、不近世故的文同,感到厌烦。

宋代文同《竹》。(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于是他就把求画之人送来的素绢扔到地上,然后说:“我要拿它做袜子!”他不肯以画竹当作世俗应酬,沽名钓誉。一时间,这事成为了士大夫间的笑谈。

后来文同离开洋州回到京师,当时苏轼正在徐州(古彭城)做知州,文同给苏轼写了一封信:“近来我告诉士大夫,我们画墨竹这个流派的人,就近在彭城,你们可以去求他作画。”意指,他要士大夫们到徐州彭城找苏轼求画,然后又幽默地预告表弟,“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你那里了”。

当时文同还将画作《筼筜谷偃竹》送给苏轼,并说:“这幅竹子只不过几尺罢了,然而却有万尺长的气势。”

“筼筜谷”位于洋州城北方,盛产竹子。当时还在洋州任官的文同,就在谷中盖了“披云亭”,经常来此游玩、观竹。

文同爱竹、画竹也吃竹(竹笋),苏轼以此为题,写了一首诗《筼筜谷》送给文同,“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

大意是:长在汉江旁长长的竹子,价格便宜得像蓬草,你的刀斧何曾饶过那里的竹笋?想必是清贫而嘴馋的太守,要把渭水之滨千余亩的竹子都吞到肚里,以求一饱。

暗喻清贫贪馋的太守表兄文同,手拿斧头逮着竹笋就砍,把渭水边上千亩竹林都吃进了肚里。这生动的形象,刻画了文同豁达、爽朗的性格,也可看出这对表兄弟亲密的关系。

这天,文同和妻子来到筼筜谷中游玩,恰巧正在烧竹笋吃晚饭,打开信看着表弟的诗,文同禁不住地笑了出来,同时也把嘴里的饭,喷得满桌了。俗语“令人喷饭”就由此而来。

文同与表弟苏轼就这么亲密无间,而且性格也很相似。文同坦率不近世故;苏轼也是率真且直言不讳,他曾形容自己有话直说、一吐为快就如同“如蝇在食,吐之乃已”,就像吃饭的时候吃到了苍蝇,一定要吐掉才罢休。

叮咛:“西湖虽好莫吟诗”

熙宁四年(1071年)苏轼出任杭州通判,文同特别写诗叮咛:“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吟诗”,劝告表弟别写诗评论时事。他唯恐苏轼在当时激烈的新旧党争中,遭人构陷。

八年后,元丰二年(1079年)七月七日,人在湖州的苏轼,正在晾晒书画,突然看见当年文同赠的画作《筼筜谷偃竹》,这时的他睹物思人,接着又想起文同已在几个月前、正月二十日去世了,忍不住放下画卷失声痛哭。

而令他意料不到的是二十天后,七月二十八日,朝廷派中使皇甫遵来到湖州将他拘捕,押回京师。原来他遭到弹劾,说他谤讪朝政、愚弄朝廷。最终苏轼被“以诗定罪”,关入监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

历经四个多月的牢狱之灾,苏轼终被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元丰三年一月一日,苏轼带着二十一岁的长子苏迈离开京师,二月一日抵达谪居地黄州。

也许当事过境迁,苏轼在夜深人静思念表兄文同的同时,也会想起他当年对自己的劝言。这时的苏轼或许会更加感慨:文同这位好友、知己至亲是最知晓自己的人啊。

宋代苏轼《雨竹》。(国立故宫博物院提供)

参考文章: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

责任编辑:李梅@#◇

推荐阅读: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北宋文学大家辈出,其中堪称“文星旷世,曜耀寰中,千古奇才”的当非苏轼莫属。苏轼,世人又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一生仕途坎坷,但从不失其抱负和胸襟。他在诗词、书画、散文等方面皆有很高成就,后世流传甚广。
  • 罹癌疗愈中,夜半醒来。偶读流传千古名著《定风波》。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医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所作。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细细品读、参悟《定风波》后,深深感受到大文学家的风范;豁达大度、乐观淡定、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豪迈之情。
  • 苏轼(1037年-1101年),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他为苏东坡。他“忠义许国,遇事敢言”,才华横溢独出当世。宋神宗爱读他的文章,称他为“天下奇才”。他虽有高才,却不恃才傲物,平日待人宽厚温和,只要别人有点滴之善,可取之处,他都会倾尽城府,与人论辨唱酬,所以士大夫都很尊敬他。在他众多的轶事中,还有几则与鬼神谈判的故事呢!
  • 白米饭是很好的养胃食物,可作为主食适当的吃。(Shutterstock)
    现代人说,幽默一种沟通表达的艺术,而对苏轼而言,应该也是心态乐观的一种生活态度吧!
  • 当年苏辙为了感念巢谷,写下《巢谷传》,说他死于岭南。事到如今,人们很难去探究巢谷的死因,不过唯一能证明的就是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位真性情的奇人啊。
  • 很多人都读过贾岛的诗歌《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唐朝的寻隐诗自成一派,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唐朝诗人,一次次走进山水佳境,踏上寻仙问道之旅。大唐诗坛最耀眼的明星——诗仙李白,他的寻隐之旅有怎样的玄妙意境呢?(《古韵流芳》提供)
  • 当大唐进入鼎盛阶段,乐舞艺术也达到了中华历史的最高峰。其中有一位舞姬、一支舞蹈,留给大诗人杜甫最深的印象。哪怕经过五十年之久,他永远铭记着观者如山、一舞动四方的盛况。
  • 炼丹 中国画
    刘商感叹光阴实在太急促短暂,在世劳累辛苦,求得虚浮的荣耀和世间的官位,又有什么好处呢?刘商心想,古代的贤人都弃官去寻求道术,大多都能超脱尘世而仙去。而自己的儿女都已经完成婚姻嫁娶,他告诉自己实在不应再被世俗所累了。
  • 刘庭式坚持娶了盲女做妻子,两人一直白头到老,后来盲妻去世,刘庭式十分的悲伤,一直都不肯再娶。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