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多神并存 甘地宽容精神长存

人气 21
标签:

【大纪元11月6日报导】印度─跃升中的南亚新兴市场系列报导(中央社印度采访小组德里7日电)印度虽然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但宗教对印度的影响十分深远,不同宗教在此汇集,造就多采多姿的风俗文化,却也酿成不少纷争,对照甘地由印度宗教经验中获得的“宽容”精神,值得世人学习,而甘地也成为印度人眼中的英雄与骄傲。

漫步在德里市区一个熙来攘往的街头,白昼的燠热已经消散,顾客在路边的商店穿梭,人行道上坐着乘凉的男女,可是空气中却有一股浓厚的怪味,挥之不去,中央社记者询问同行的印度友人那是什么气味时,对方不以为意的答以那是牛屎牛尿,雨过天晴就会出现,主要原因是印度人把牛视为神物,任它四处走动。

长久以来,牛是农人耕作的伙伴,主要的驮兽,又能生产牛乳与乳酪,牛粪可以作为燃料及肥料,有经济价值,因此在农业社会备受重视,原本不足为怪。

但是印度人对牛的感情,超乎于此,崇拜牛,非但不吃牛肉,甚且啜饮牛尿,据信是可以涤除罪孽,净化身体。印度教的僧侣在作法事之前,吃一种用牛屎、牛尿、牛乳、乳酸与奶油五味合成的Panchacavya食物,藉以表示虔敬。印度的孟买快报甚至报导,母牛妊娠期间的尿可以提高免疫力,对肾脏病,气喘,头痛与牙疾都有疗效。

这种独特的风俗显示宗教对印度的影响。印度是世界各大宗教交会之地,融合激荡,相互作用,使这个南亚国家充满了神秘,仿佛一座宗教博物馆。

在印度信徒最多的就是印度教,约占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印度人相信,印度教起源于六千年前,是世界现存宗教中历史最悠久的一种,集合多种信仰,经过几千年发展而成。印度教没有创始者,也没有一部权威的圣经。教义来自好几部典籍,部分教徒可能把其中某部奉为圭臬,另一些教徒可能信奉另一部,甚至完全不理会任何经典,但是都无碍于他们的信仰。

基本上,印度教认为神是宇宙之间超自然的一种力量,称为梵天 (Brahman),它以多种方式显现,因此存在于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之中,民间传说印度教的神有三亿三千三百万个。只要你说得出来的东西,几乎都有人膜拜。教徒在祀奉神只时,各有所好,但是也有教徒是什么偶像都不崇拜,专事冥想。

神只多,自然神话也多,神魔妖道,英雄圣贤的故事汗牛充栋,成为历代诗文、戏曲、雕塑、绘画的丰富题材,而且宗教节庆络绎不绝,几乎每天都有寺庙举行庆典。

印度教还有一个特殊之处,它深信轮回与转世,奉行种姓制度,认为人分四等,由上而下分别为从事祭祀的婆罗门,王族刹帝利,庶民吠舍,奴仆首陀罗,以及在这四种之外的贱民。一个人生于何种阶级,由前世的作为决定,而这一世的作为又会决定下一世的阶层。

种姓是一种世袭的阶级,每种阶级从事固定的行业,不同种姓之间不相来往,也不通婚嫁。严苛的界线引起反感,促成佛教的兴起。

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Siddhartha Gautama) 大约在公元前五百六十年诞生于喜马拉雅山麓的 Lumbini,位于今日的尼泊尔境内。他的父亲是 Kapilavastu的国王,母亲在生下他之后不久弃养。释迦牟尼虽然出生贵胄,但是有感于人世衰老病死的痛苦,在二十九岁那年,抛弃了妻子与襁褓中的幼儿,出家寻求解脱,并在印度东北部流浪六年之后,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时,获得觉悟,开始传授经验,被尊为佛陀,意即“觉者”。

佛教认为,人生之苦在于个人的“惑”“业”,“惑”指贪、瞋、痴等烦恼,“业”指身、口、意等活动。“惑”“业”为因,造成生死不息之果,根据善恶行为,轮回报应。因此要摆脱这种痛苦,唯有彻底转变世俗的欲望和认识,超出生死轮回范围,达到圆寂的境界,是谓涅槃。

由于起源于印度,佛教有许多印度教的色彩,但是与印度教最大的不同是它主张四姓平等,反对婆罗门第一,因而深得下层民众的信仰。

印度人相信,公元前两百年左右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扶植佛教,立为国教,广建寺塔,刻制于摩岩与石柱上,并派遣僧侣四处弘法,佛教因此远播海外,但是在印度本土反而逐渐式微,信徒至今仅约七百万,集中于锡金与Ladakh两省,而且许多是不满种姓制度而改信佛教的印度教徒。1956年,终身对抗种姓制度的印度人权斗士B. R. Ambedkar,率领一百万印度教中的贱民皈依佛教,轰动一时。

1959年西藏精神领袖达赖喇嘛逃亡印度,定居达兰萨拉,追随他的藏民源源而来,使得印度成为世界藏传佛教的重镇。

就在佛陀传播佛法的同时,同一地区出现另一种耆那教 (Jainism) ,由 Vardhamana创立,信徒尊称他为Mahavira,意为大英雄。Mahavira与佛陀同样出身王族刹帝利,同样抛弃了世俗的生活,而且同样拒绝种姓制度,提倡自我克制 ,而印度文 Jain一字便来自征服者jina 。

耆那教认为人要弃绝一切欲望,摆脱物质世界的瓜葛,透过种种苦行,才能达到真正的智慧。而人世诸恶中以暴力为最,因此非暴力即为诸善之首,以不杀生为基本要义。

为了彻底奉行不杀生的戒律,耆那教的僧侣往往用纱布掩盖口鼻,以免无意间吸入昆虫,而且是严苛的苦行者,化缘为生。除了一支扫帚,用来扫除路上的虫蚁,免得踩到,几件僧袍、一钵一杖之外,不能有任何东西,甚至不能长期睡在屋宇之下。

今天印度耆那教的信徒,数目仅为佛教的一半,但是它对印度文化、思想、建筑与雕塑有很大的影响,领导印度独立的甘地就终身奉行耆那教非暴力的原则。

其实,在印度的多神社会中,再没有一种宗教像回教这样与印度教差异明显。印度教多神,集合多种信仰而成,没有圣经,也没有创始人,但回教由穆罕默德创立,信奉一神,信仰可兰经,此外,印度教崇拜偶像,庙宇只有一面开口,神秘幽暗,回教最忌偶像,它的寺庙四面采光,宽敞明亮;再者,印度教避免吸收异教徒,回教却不排斥。

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宗教在印度遭遇,经过一番冲突之后,彼此影响,相互增益。特别是在印度的北部,百姓生活中的每一个层面,几乎都有两者的痕迹。

根据印度的历史,回教在西元七世纪随着阿拉伯商人来到印度,十二世纪逐渐昌盛,而在十五世纪蒙兀尔帝国统治印度时立为国教达到巅峰。目前信徒占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二,是印度的第二大宗教。

回教虽然由阿拉伯传入,但是在印度的回教徒多半是改信回教的印度教徒。两派教徒大致和睦相处,但也有冲突之时,1947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各地回教徒与印度教徒爆发械斗,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教徒仓皇逃往印度,印度境内的回教徒则争先逃往巴基斯坦,动乱之中,有五十万人死亡,一千万人沦为难民。

印度另有锡克教,由 Nanak在西元十五世纪成立。他有感于印度教与回教太注重仪式,忽略精神上的觉悟,信徒之间又时有纷争,因此融合两教的教义,创立锡克教,指导信徒过正直俭约的生活,亲近真神。锡克教沿袭印度教轮回转世之说,认为人在世间的行为,决定来世投胎为人、畜生或是植物。

锡克教在印度北部崛起之后,引起当地回教徒的不安,1606年回教蒙兀尔帝国的统治者,以谋反罪名将锡克教领袖Arjun处死。Arjun的继承人Govind认为锡克教徒应该武装自保,于是把爱好和平的锡克教,改组为一个好勇尚武的军事团体。

印、巴分治时,有半数锡克教徒住在巴基斯坦境内,他们担心遭到迫害,纷纷逃到印度,目前锡克教徒主要聚居在印度旁遮普省。

1984年一个锡克教激进团体占领锡克教的圣地、旁遮普省首府Amritsar的金庙,要求政府给予锡克教徒更大的自主权。印度军队为了平乱,突袭金庙,击毙为首的好战份子,却因此激怒锡克教徒,两名担任当时总理甘地夫人禁卫军的锡克教徒,开枪射杀甘地夫人,引发暴乱,数千名锡克教徒被杀害。

根据传说,基督教在西元第一世纪便传入印度,但是根据记载,天主教传教士一直到1542年才抵达印度,十八世纪来自丹麦、荷兰与德国的新教传教士开始在印度传教,不过英国圣公会得英国统治印度之便最为活跃。基督教设立学校、传播新知,对印度的教育颇多建树,目前教徒约两千五百万。

印度虽然不是一个宗教国家,但宗教对印度的影响却十分深远,不同宗教在此汇集,固然造就印度多采多姿的风俗文化,却也酿成不少纷争,怵目惊心的宗教暴行时有所闻,印度有识之士对于原本是抚慰人生的宗教,竟成社会动乱的根源,不免浩叹。

翻开印度历史,不难发现因宗教所带来的冲突比比皆是,例如领导印度独立的甘地是虔诚的印度教徒,毕生提倡宽容,激进的印度教徒怪他对回教徒“过分忍让”,1948年将他刺杀。印度总理甘地夫人也是宗教冲突的受害者,她的儿子继任为总理的拉吉夫.甘地,则因为派兵制止斯里兰卡境内的分离运动,在1991年竞选时遇刺身亡,而斯里兰卡的分离运动起因为占该国人口百分之十八的印度教徒,要求与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二的佛教徒分治,归根究底,还是宗教冲突。

印度如此,世局亦然,犹太教与回教之间的以阿冲突,天主教与新教徒在北爱尔兰的冲突,乃至于美国与伊拉克的冲突,无不是宗教对立的例证,对照甘地由印度宗教经验中获得的良方“宽容”,其实值得世人认真体会,而甘地也成为印度人眼中的英雄与骄傲。

相关新闻
印度对美国总统大选出现两样情
世界石油需求和俄罗斯能源战略
林保华:达赖喇嘛中间道路的回顾与展望
香港和记电讯与印度公司合并计划获准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