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安徽良心作家陈桂棣

张林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6月22日讯】蚌埠是安徽一座贫穷落后的城市,贪官污吏十分凶猛恐怖。他们的手伸得很长,不放过任何一块能吃到嘴里的肥肉。以致大部分市属工厂不堪上级领导百般勒索,最后都被掏空了,现在几乎都倒闭了,剩下的几家,也都奄奄一息。

蚌埠乳胶厂曾经是一家效益十分好的单位,80年代末有位厂长高永嘉,十分正直能干。由于不肯给当时的市委领导们提供种种方便,得罪了他们,大约在1991年,有一天高厂长突然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抓了起来,关在看守所里被修理,仅一个多月就被活活打死了。

这种暴虐使得其他厂长和企业干部们胆战心惊,谁也不敢再坚持什么“纪律”、“原则”,拒绝市领导们贪得无厌的公开或私下里的要求了。蚌埠企业开始进入迅速破产时期。

担心惹祸上身,没人敢对高永嘉之死仗义执言。只有一位机床厂职员勃然大怒,拍案而起,不顾危险,奋笔疾书,控诉了这起罪恶事件,并指出其恶劣影响。这位一身是胆的义人便是后来名闻全国的蚌埠作家陈桂棣。

当时的中央级刊物《十月》刊登了这篇文章,在全国造成了很大影响。蚌埠市委闻讯十分惊恐,担心大家效法,他们公然下令没收了所有的当期《十月》杂志。所以那段时间,蚌埠人都说,蚌埠市委敢和中央对着干。其实各地都是这样,只要不符合地方党政领导人的利益,谁都可能被封杀,中央领导、中央刊物又算什么?唯物唯我主义者是什么也不怕的。

从那以后,陈桂棣在家乡蚌埠就陷入困境,经常受到威胁和打击,最后只有背井离乡,到省会合肥谋生。但是,这位硬汉并没有屈服,大家可以从他照片上那张坚毅无比的脸上看得出来。陈桂棣从此专注写作,发表了许多痛陈时弊,脍炙人口的好文章,并获得过茅盾文学奖。

而真正使他一举成名的作品便是《中国农民调查》。这是他的呕心沥血之作,前后花了他和太太春桃数年时间,历经数年艰辛危险而成。

这本书一上市便引起轰动,一时洛阳为之纸贵。《十月》第一版十几万本,在北京仅出售几天便脱销,人们争相求购,本来十几元一本的,黑市价一度达到300元一本。全国各地书商闻风而动,数百万本书迅速被印出来应市。我十分关注这本书和我这位同乡作家的命运,每次经过书摊,我都欣慰地看到,半年多来这本书始终是书商们的第一推荐,中国大陆第一畅销书。

这本书用雄辩的事实给了中宣部一连串响亮的耳光,证明了其几十年来关于中国农民生活的宣传报道都是造假贩假,对世人进行蓄意欺骗愚弄。所以这本书很快遭到了中宣部的严厉封杀。但是由于她迅速畅销,影响太大,宣传部只敢下令各地报刊不准报道评论这本书。

这本书用血淋淋的事实揭露了中国农民的悲惨处境。揭露了在苦难的农村里,村党支部、村委会干部们是用何等残暴的铁腕,进行野蛮统治的。50多年来,中国农民其实一直是农奴,一直过着水深火热、饥寒交迫的凄惨生活。农奴们必须逆来顺受,稍有不从,便会立刻遭到打杀。

这本书也给那些助纣为虐、粉饰太平、无耻谄媚各地各级党政恶霸们的 “伪作家们”、“伪记者们”一记响亮的耳光,他们的良心都让狗给吃了,还去作贱文字!他们从来就不懂,我们华夏民族的祖先创造汉字,是为了“文以载道”,不是为了“文以毁道”!

这本书也给那些认为中国农民面对迫害,只有上访告状才是唯一钦定出路的“伪改良主义者”们一记响亮的耳光。那些被活活打死、血溅茅屋的农民,都是去告状的!

《中国农民调查》是中国大陆的一本划共产时代巨著,深刻揭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野蛮残暴本质。时间愈久,这本书的现实意义便愈大。

我为我的家乡,能够对苦难中国,奉献出这样一位良心作家,而倍感自豪!在安徽,有这种感觉的不仅仅是我。一位市委副书记,看了这本书后立即打电话给陈桂棣说:“请您吃顿饭,只想告诉您,并不是所有中国人的血,都是冷的!”

曾任临泉县委书记、现任阜阳市政协副主席的贪官张西德,因为假面具被揭穿,曾经发狠要控告陈桂棣夫妇损害他名誉。张西德拿着大红包,好不容易聘请了安徽最有名的一位律师,但是这位律师在仔细研究了案情之后,却告诉张西德:他不仅拒绝替张西德辩护,不想赚这个钱,还要求他撤诉。如果张西德继续诉讼,律师还要反过来免费为陈桂棣辩护。律师此举令贪官张西德目瞪口呆:安徽竟然还有一个不贪大红包的律师,闻所未闻!

张西德突然意识到,律师如此,法官也有可能如此,那样他就有被彻底揭穿、锒铛入狱的危险。贪官吓出一身冷汗,后悔自己鲁莽,只好急忙要求法庭暂停审理此案,后来不了了之。这位律师的正直和仗义,一时在安徽传为佳话。

陈桂棣的良知,陈桂棣的勇气,也鼓舞我们更深入地调查黑暗中国,更勇敢地揭露抨击邪恶暴政,为默默无闻的受害者呐喊,呼唤吁求人间正义!

──转自《议报》151期(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张林:支援民主台湾自主抉择
【专栏】张林:痛哭华夏
快讯:六四在即 今天两民运人士遭传讯
张林:杨天水被捕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