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媒体报导简化汉字损失不可估量

华夏古籍很可能成为难以解读的古董

人气 8
标签:

【大纪元7月31日讯】五六十年代中国提出汉字改革,一九五六年颁布了第一批简化汉字。简化汉字以笔画少、易书写的优势普及开来。人民日报昨天第十三板指出,简化汉字使用至今,暴露出的问题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

据华夏经纬网7月30日报导,在五六十年中国的汉字改革提出的口号是“识繁写简”, 可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很多40岁以下的人都不熟悉繁体字了。再过几十年,承载着丰富、悠久民族文化的珍贵古籍很可能成为难以解读的古董。

报导指出,这一损失将是不可估量的。到那时,若再培养传统文化的专门研究人才,就要先教授繁体字,其难度不亚于学习外文。

有行家指出,(1)现行简体字很难做到与繁体字一一对应,给古籍的翻译造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对此有一种说法是,古籍也可以排印简体字版本。其实不然!古籍中有不少字因为使用频率低而退出了常用字库;另有不少字在简化过程中被转借、合并;(2)虽然简体字处于合法地位,在影视、出版、书法艺术中,在港澳台和海外华侨华人的书报及日常生活中,繁体字仍在使用;(3) 简体字难以承载着丰富、悠久民族文化内涵,例如,繁体字的“
”与“
”在简化字中合并为一个“
”字。于是,在一些繁体字出版物和所谓的“书法”作品中,出现了将“怒
冲冠”的“
”写成“
”,将画家“程十
”写成“程十
”的荒唐事。其实,“程十
”写成繁体字应为“程十
”,这个名字是有典故的,“程”与“
”都是古代长度单位,十
为一程。程老的姓和名恰好“相等”,典雅而幽默。而把“
”写成“
财”的“
”,则不免大煞风景了。

这样的情况都是在汉字简化时“一对二”或者“一对几”造成的。当需要变简为繁时,就不知道选择哪个了。即使设计出一个包括所有繁体字的转换程式,电脑也很难识别该和哪个繁体字对应,它哪知道“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的“
”是“
”而不是“
”。

中国政协委员王为政曾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后退”半步,即:把一对二、一对几的简化字全面排查一下,适当恢复一些繁体字,使简繁转化时能够做到对号入座,避免混乱。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教育部澄清并未进行汉字罗马化
2004悼念六四亡灵两首
陕西发现古代汉字密码锁 24汉字藏玄机
一座涂上“拆”字的沙漠绿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