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锋:宏观调控的台前幕后

凌锋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8月4日讯】中国经济这一轮的宏观调控﹐正式宣布是在今年四月下旬国家统计局公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达43%之后。因为过度投资造成信贷膨胀﹐通货膨胀加剧﹐原料短缺﹐市场秩序混乱。一旦泡沫化﹐爆发金融危机﹐后果难以设想。

但是要了解这次宏观调控所可能带来的冲击﹐就要回顾一九九三年七月那场朱镕基所主导的宏观调控。那次的宏观调控﹐朱镕基面临巨大的压力﹐传说他的岳母因此被枪杀﹐他自己也表示要赴汤蹈火与准备棺材的决心。那时朱镕基还是副总理﹐总理是李鹏﹐邓小平与李鹏家族是既得利益集团﹐但是邓小平已经病重无法插手政务﹐邓的子女只能以邓小平的“发展是硬道理”来抗争﹐因为只有“发展”﹐他们才有油水可捞。江泽民当时上台不久﹐儿子江绵恒还在做研究所所长﹐没有下海﹐加上江不懂经济﹐需要依靠朱镕基﹐所以支持朱镕基向特权利益集团开战﹐并且借此厉行中央集权﹐扩大自己的经济权力。

今年的宏观调控﹐当年利益集团的格局已经出现重大变化﹐主要是江泽民成为第一利益集团的家族﹐加上政治局常委中充斥贪官污吏及利益集团﹐朱镕基﹑温家宝的家族成员也成了利益集团的成员﹐形势更加复杂。这场宏观调控会如何结局﹐不妨拭目以待。但是十一年后还要用如此激烈的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除了某些政治原因之外﹐恐怕也说明这些年来经济制度上的改革并没有重大的改进。

这次的宏观调控﹐核心是“管住土地、管紧信贷”﹐这同九三年那一次差不多。首先下重手严禁贷款的就是钢铁﹑水泥﹑电解铝和地产等行业﹐前三项都是地产建筑的必备物料﹐因此可以说宏观调控围绕着地产业进行。地产之如此热门﹐乃是有权就可以圈地﹐圈地就可以圈钱﹐地产业最容易赚钱之故。

这次第一个被拿来祭旗的是江苏常州﹑扬中的铁本钢铁厂被勒令停工。法人代表戴国芳被捕﹐常州市﹑扬中市的负责人与银行负责人被处分。铁本是民间企业﹐但是得到地方政府与国家银行的支持﹐造成的数十亿人民币损失﹐有国家银行的﹐有地方政府的﹐也有个人的﹔“人民日报”在四月二十九日还发表“坚决维护宏观调控政令畅通”的社论。可见还怪罪在地方政府头上。江苏铁本钢铁有限公司二○○二年初开始筹划﹐项目设计能力八百四十万吨,概算总投资一百零五亿九千万人民币,二○○三年进入现场施工,二○○四年三月江苏省政府责令全面停工。当局何以对这样庞大的违规项目反应如此迟钝呢﹖如果不是宏观调控或其他政治因素﹐它会遭到关闭的命运吗﹖

当局一声令下﹐有关行业纷纷下马﹐这几年经济越是发展的地区﹐越成为宏观调控的对象﹐显然长江三角洲受打击最大。但是北京为了挽救香港﹐却大力发展这些年受冷落的珠江三角洲。北京利用去年温家宝来香港时签署CEPA(中港更紧密贸易关系安排)﹐以及今年春天在北京一手撮合下确定的“九加二”﹐广东、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等九省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来推动这个区域的经济发展﹐这显然是要同长江三角洲别苗头。目的是打击江泽民为代表的上海帮。

其实﹐宏观调控的警讯在一年多前已经响起。在二○○三年一月朱镕基的总理任期届满前夕﹐他就警告房地产即将出现泡沫。他说﹐中国有的地方已出现房地产过热苗头。当前房地产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贷款,这不仅影响经济结构调整,并对银行系统留下很大隐患。矛盾一旦爆发,企业倒闭、银行坏帐增多,失业人员增加,会造成很大问题。当时的国家计委景气报告也指出,中国房地产持续繁荣五年后,今明两年将进入回落盘整阶段﹐今年房价将小幅回落,二○○四年降幅将更大。这是朱镕基为防温家宝新接总理职务而背上包袱而事先给他减压。但是当年房价不但没有回落﹐还继续上涨﹐一年的投资额还增加三成﹔而进入了宏观调控以后﹐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还比去年同期上升11.6%﹗

银行的情况也是如此。根据央行去年七月公布的金融运行报告指出,一至六月各项贷款累计增加一点八万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加九五一一亿元。一点八万亿元相当于二○○二年全年新增贷款数字,增速历来最快。为何有这样大的增速呢﹖原来银行要降低坏帐比例﹐在大增新的贷款后﹐总体的坏帐比例自然下降而成为他们的“佳绩”﹐因为新的贷款还不到还款期﹐自然还不会是坏帐。何况放款可能还有回扣收。至于以后如何﹐那是以后的事﹐如果人事更替﹐就更加不必有人负责了。

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过热时﹐加息都是必要的经济手段﹐但是中国不然﹐这由中国的国情决定。因为中国的银行贷款﹐主要都是贷给国有企业﹐或者权贵的公司﹐即使是“民企”﹐例如“上海首富”周正毅﹐也是同江泽民儿子江绵恒﹑政治局常委黄菊及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等权贵有特殊关系。如果加息﹐对他们造成损害﹐增加他们的利息负担﹐他们在党内高层的代理人会千方百计反对加息。所以我们看到中国有关方面的人员对加息的谈话都不一样﹐各自引经据典﹐一大堆不同的数字﹐令人眼花缭乱。

台北“工商时报”最近报导﹐中国的经济学者﹐如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陈东琪﹑著名经济学家袁钢明等认为下半年升息机会不大﹐因为宏观调控收效﹔而JP摩根亚太区政治经济研究分析师贝哲明﹑摩根士丹利亚太首席经济学家谢国忠﹑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亚太首席经济学家陶冬都主张或认为会加息。这也不一定是他们不了解中国国情﹐而是他们没有为中国的利益集团所左右。中国有一批经济学家因为利益关系﹐违背了专业精神﹐已经不能发表中肯的学术言论了。

也因此﹐目前中国的宏观调控﹐虽然才进行没有几个月﹐已经出现各种杂音﹐也出现各种不同的数字为自己的论据做辩护。其中有相当部分官员﹑专家认为宏观调控已经收效﹐不必再调﹐或应该减轻力度﹐新加坡“海峡时报”就报导﹐陈良宇在政治局会议上向温家宝开火﹐要他为宏观调控负政治责任。压力之大﹐使温家宝讲话也前后不一。有的地区的钢铁厂也有违规表现﹐但是就网开一面。声称宏观调控已经收效者﹐当然也有数字。但是这样快就可以“立竿见影”﹐的确使人惊讶。而一些数字也证明需要继续宏观调控。各取所需的数据使人无所适从。

例如六月下旬新华网报导,今年上海地产业至少推出十二万五千个住宅单位,扣除八千个必须安置的受影响迁拆户,实际成交量不及去年同期三分一。由于房地产是今年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政府严厉禁止全国银行发放房地产开发贷款,即使是私人投资借贷,也不准同时拥有多笔房贷。受政策影响,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房贷全线收缩,部分楼盘更恐慌性被抛售,上海今年首两季楼价跌幅已累积逾百分十二。甚至还流行顺口溜说﹕“没有土地想土地,拿到土地做不起,谁想接盘谢谢伊(他)。”但是国家统计局城调总队对全国三十五个大中城市房地产市场的调查显示﹕第二季楼价比去年同期上涨10.4%,比首季上涨2.3%,其中上海的涨幅最大,达21.4%。我们要相信哪一个数字﹖如果不是两个数字都虚假﹐至少也有一个是假的。

更离谱的是﹐国家统计局在七月十六日公布今年第二季度与上半年的经济数据。事先不少专家预测GDP会增长两位数﹐则必须继续加强宏观调控﹐但是发表出来的上半年经济增长数字仅为9.7%,低于两位数。但是统计局官员在记者会上表示,他们“修正”了去年第二季的GDP增幅,由原来的6.7%(按年计),调升至7.9%;由于基数上升,而且调升幅度达双位数﹐使今年上半年的增幅减少。因此不少人纷纷质疑﹐是否官方为了“减慢”经济的增速,不惜“调控”数字,使外界认为宏观调控已经收效,纾缓中央要加息或推出其他更严厉降温措施的压力?香港两家专业的经济报章“信报”与“经济日报”在七月十九日分别发表“数字岂容作假﹐宏调应靠市场”与“宏观调控未成功﹐难言放松”的社评抨击这种弄虚做假的做法。

一般修正经济数据是这个月修正上个月﹐或这一季度修正上一季度﹐现在居然在中国出现修正一年前的数字﹐而且幅度是如此之大﹐印象所及﹐一九五八年大跃进时才有这种情况。现在再次出现﹐是去年谎报﹐还是今年虚报﹖今后国家统计局还有什么公信力可言﹖

不但如此﹐为了攻击宏观调控﹐中国的一些媒体﹐出现有关平安保险在香港上市﹐温家宝儿子温云松获得该公司董事长、“中国首富”马明哲价值七十三亿六千万元港币的公司股份的报导。中国媒体受官方严厉控制﹐然而温家宝管不了中宣部﹐而身为总书记的胡锦涛开始也支持宏观调控﹐但是在出现许多杂音之后﹐他再没有在公开场合谈宏观调控的问题。除温家宝外﹐国务院管经济的官员还有黄菊和曾培炎﹐都是江泽民的亲信。温家宝在困境中以审计署来“反腐败”﹐形成剑拔弩张的局面﹐这是另一个话题了。

正是这些乱来的数字﹐使中国经济陷于混乱状态﹐中共分赃集团各自为自己的利益去制造数字。这样下去﹐中国经济不崩溃才怪。看来这场斗争要在秋天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才能暂时见分晓。

原载《开放》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专栏】凌锋:45万人上街 香港“白热化”
【专访】凌锋谈南非枪击事件
凌锋:香港言论自由在危险中
凌锋:七一大游行 再创香港历史新篇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