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杜拉克-“以人为本”的大师

人气 6
标签:

【大纪元11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陈立明/高雄报导) 当代管理学之父,彼得‧杜拉克 (Peter F. Drucker)11月11日辞世,享年95岁。近日来,世界各大媒体都以明显篇幅报导这位大师中的大师,但是,报导角度还是把杜拉克视为一门学问(管理学)的佼佼者来对待,中山大学企管系杨硕英教授认为,杜拉克其实已经超越了各领域的限制,洞察到了人类事物的本质。

杨硕英教授接受本报记者专访,答复彼得‧杜拉克对世界的贡献,以及对世人的启发。杨硕英首先提到,杜拉克在23岁就出版了《经济人的末日》一书,在书中直言二次大战必然发生,以及纳粹必将屠杀犹太人。这说明青年杜拉克已经具有非常卓越的洞察力,而这样的洞察力延续到他对于管理的创新学说,以及非营利组织的推动等,其实都来源于杜拉克的“以人为本”:因为他对人性的深刻了解所发展出来的信念–人必须发挥自己的所长,贡献于社会,才能活得有意义。

博学而精,洞察纳粹侵略

杜拉克兴趣相当广泛,举凡经济、社会、历史、宗教、战争等方面都非常专精,也熟悉中国历史、日本艺术还有昆虫等,甚至还写了2本小说。最重要的是,杜拉克对于人性有非常透彻的了解。

以他在23岁写的《经济人的末日》来说,他因为分析了当时欧洲社会的政经、军事、外交、冲突等各项细节,并掌握各国资源的详细资料,加上对欧陆各领袖人物性格背景的深入剖析,最后以大系统的高度来看,杜拉克发现极权主义必将崛起,在一次大战后,人们甚至还普遍厌战的局势下,战败的弱国(德国)居然将势如破竹的席卷欧洲大陆。难怪丘吉尔曾说,杜拉克是唯一洞察当时欧洲情势的人。

“以人为本”精神,贯穿其成就

杜拉克的惊人洞察力,以及他日后对于管理学的卓越创新等,到底他的能力和动机来自于何处?杨硕英提出了让人眼睛一亮的切入点。

杜拉克在他的自传书《旁观者》的序言里,首先提到苍蝇有三万五千种,而造物主更是把人塑造得变化万端,所以杜拉克对于“人”充满了兴趣,非常喜欢观察人,因此对于人性有了深刻的了解,也奠定了他“以人为本”的信念。

所以在他后来发展的管理学中,他不是为了创造出另外一门学问,(虽然管理学是从他才由经济学的领域独立出来),杜拉克关心的其实是:如何让人在组织中能够获得重视,在工作中得到意义,进而贡献出所长?

因此,杜拉克最重视经理人,或说是创业家(entrepreneur),而这些创业家不仅只是企业创业家(business entrepreneur),也包括社会创业家(social entrepreneur)(杨硕英解释,例如证严法师),这些人能够提出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或是社会创新,而在这些创业家的引领、启发下,甚至让更多的人变成了创业家,也让人们工作得或活得更有意义。

跳脱竞争和控制的思考方式

所以,杜拉克不同于其他或左派或右派所谓的大师,他没有提出任何的乌托邦(utopia)理想,他认为每个人都可以依据自己的所长来发展自己,贡献于社会,在此基础下,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就会有其特色,也可以跳脱于用垄断或是售价等手段来从事市场竞争的狭隘思考。

相对于此,我们也就可以充分了解杜拉克对于极权主义的看法,因为极权主义,包括共产党和法西斯都视人为效率、生产力的反映,主政者像面对机器一样全面而严厉的控制人的思想和行为,如此抹煞人性的做法,难怪杜拉克写的书名叫做《经济人的末日》。

谦虚而勤奋的大师

杜拉克1937年到了美国,处于开放、自由的环境中,鼓吹与推动企业管理的新思维和新做法。但是,杨硕英说,杜拉克还是对政府和许多企业相当失望,他曾经批评某些企业的经营者,就算一时赚了钱又如何?他不假辞色的说,他们理念不高,没有去思考如何让组织内的人更能发挥所长。

但是,杜拉克还是有如孔子一般,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后期并把大部分心力投入到非营利组织,包括担任长期的美国女童军顾问、关心教会的人事和运作等,到老了还是持续著书、回应各方邀稿、担任顾问、演讲,从事公益活动等等。

杨硕英说,从《旁观者》可以看出,杜拉克是一个知命的人,认为自己放到历史的长河中,也和其他人一样,都只是个渺小的人,虽然被称为大师中的大师,可是他还是非常的谦虚,也知道自己的局限。

然而,杜拉克认为,我们还是得发挥自己的长处,给社会做出最大的贡献,从而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杨硕英说:“我在想像,在杜拉克死前,可能还在想:‘明天来写些什么东西。’”◇(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读万卷书: 旁观者清
郑雯:管理学大师预言中国即将分裂
龚平:管理大师的第一本书与《九评》
管理学大师杜拉克新作谈领导未来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