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金门菜刀 见证两岸战事

人气: 7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3月6日讯】自由时报记者吴正庭╱金门报导 金门历经数番战火摧袭,对岸投击大量炮弹, 打铁家族突发奇想,利用废弹壳打造钢刀, 第三代传人吴增栋,承父业全心投入铸刀, 将战场武器化身厨房利器,延续事业第二春, 造就名闻遐迩独特纪念品,也见证烟硝历史。

一枚枚曾经重创金门家园的炮弹,在千锤百炼后化作一把把锋利坚韧的钢刀,随着时空转换,这些炮弹钢刀成了金门独特的观光财,在制刀业者眼中,犹如另一种“天上掉下来的礼物”。

两岸开放观光,这些经过烽火淬炼后留下的历史产物,再藉由中国观光客的手“回流”,成了最具收藏、纪念价值的伴手礼。

回顾两岸半个世纪以来的对峙,炮弹与钢刀的一来与一往,仿佛在告诉两岸人民战争的无情、和平的无价,背后其实更有一层化干戈为玉帛的寓意。

炮弹钢质削铁如泥

追溯起炮弹制刀,从业者吴增栋祖父吴宗山习艺于厦门,打铁锻造农具开始,到父亲吴朝熙接手,基于日治时期物料短缺的年代,取盟军轰炸遗留炮弹壳试铸刀具而立下基础;民国四十七年“八二三炮战”后,废炮弹壳的数量遽增,炮弹钢质削铁如泥的特性,正好作为打造菜刀的上好材料,遂就地取材、废物利用,以钢制刀,帮助吴家度过那段艰困的岁月。

身为家族第三代传人的吴增栋表示,“打铁仔”在一般人的眼中早已是夕阳工业,但因缘际会的巧合,炮弹钢刀创造出事业的第二春,殊属难得,而藉由“刀”衍生的机缘,更是人生难得的经验分享。

“戒严时期金门没有观光客,顶多是卖给阿兵哥。”相当重视“感觉”的吴增栋表示,金门开放观光以前,工厂设备不足,一天最多打个十几、二十把菜刀,当时阿兵哥为了现场取货,一等就是好几个钟头,有时候逼近阵地关闭时间,吴增栋会亲自开车把阿兵哥一个个送回营区。

吴增栋说:“由小看大,会买菜刀寄回家的都不是坏小孩。”当年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名曾姓阿兵哥,就常带着一本厚厚的原文书埋首于等刀的队伍中,后来这名阿兵哥修完双博士学位到中兴大学任教;吴增栋表示,这些朋友到现在都还有联络,是人生一大资产。

1992年金门解严开放观光,有一天,吴增栋接到旅行社业者“我们想带观光客来看你做刀”的电话,从此为这项长年关在昏暗天地的产业打开一扇窗户,引进一道灿烂的曙光。

“一颗炮宣弹,光是炮身可以打造约四十把钢刀,加上夹藏文宣的内层六道钢片、上下底座,又可以烧出五十六至六十把不等的剁刀和切刀。”随着观光客增加,吴增栋这一套介绍制刀的过程已经说过不下一万遍,台词虽然一样,但即使只有一位客人,仍能感受到吴增栋一视同仁的诚恳,一样可以看到他熟练的炼刀身手。

一名来自俄罗斯、目前仍在东海大学音乐系任教的外籍朋友罗契诃,就十分欣赏吴增栋认真投入的工作精神,不但用摄影机详录全程,还呼朋引伴参观;一名从事建筑的“林所长”,更是热心地为他四处搜罗台湾原住民的番刀图式以为创作参考,这些客人后来都成了吴增栋的好朋友。

制刀绝技外交利器

“我很重视感觉”,吴增栋表示,无论是在台北、台中、高雄的百货公司展示,常会碰到老客人送来饮料、水果打气,对于曾经在无数国内外政要前秀过制刀绝技的吴增栋而言,这些朋友亲切的招呼,又是另一种窝心的荣宠。

曾有观光客说,拿炮弹作钢刀只是个噱头,现在哪有那么多炮弹,但也有人指出,观光重视的是气氛和感受,看了吴增栋的现场示范后,甚至觉得值回票价。

吴增栋说,除了“阿共仔”八二三炮战在金门投下的四十七万多发炮弹,还有一直到1978年才停止的“单打双不打”所累积的文宣弹,透过持续向民间搜购,都是制刀钢材来源取之不竭的地下宝藏。

中国观光客伴手礼

金门钢刀随着几次外国元首的造访,成了推动金门观光走向国际舞台的活广告,慕名前往的中国观光客,更曾创下一团采购逾四十万元台币的大手笔纪录;有人就打趣地比喻,金门钢刀和“草船借箭”,在若干程度上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

钢刀闯出了名号,甚至跨海传至彼岸,难免有中国的不肖业者觊觎仿造,吴增栋拿着朋友最近从大嶝一带买回外观几可乱真的赝品表示,有了知名度却得担心劣币驱逐良币的问题,心中是喜忧参半,中国官方应赶快“打假”。

永远是一套牛仔装束打扮的吴增栋,以继承打铁祖业为荣,如果有一天,在金门这家制刀厂参观,听到他“请问各位要听台语还是国语?”的亲切招呼,也请记得给这位拼经济、拼观光、拼外交的打铁师父热情掌声,因为他即将展示的,很可能是全台、甚至全世界所仅见的炼刀绝活。(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