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波:为反日降温的舆论攻势

刘晓波

标签:

【大纪元4月25日讯】看了央视黄金时段的新闻联播,23日的报导中,大学生是主角,他们响应党中央号召,争做维护稳定、遵纪守法的表率,以刻苦学习的成绩来报效祖国,以理性的态度和踏实的精神来爱国。24日的报导中,是对一些市民的采访,每个被采访者都说:中日加强经贸合作有利于两国发展和百姓,用游行示威和抵制日货来反日,非但不可取,还可能危及来之不易的安定生活。

早就想到中共必为反日风潮降温,但看了央视的报导,忽然来了兴致,想看看官方喉舌靠什么来说服爱国青年。上网一查,我顿觉自己又低估官方,其机会主义统治居然被演绎的如此大言不惭:当风潮变成世界性的大新闻时,官方可以让大陆媒体全都失语,而当官方需要压制游行示威、冷却社会的反日情绪之时,就发动所有大喉舌出来造势。还要美其名曰““尊重民众的爱国感情”——需要了则召之即来,用过了则挥之即去。

日本外相町村信孝在北京政权最需要的时刻访华,迎接他的是4月16日、17日的街头反日风潮。大陆媒体对中日两外长会谈的报导,与境外各大媒体的报导完全不同:在境外媒体上,双方相互要求对方道歉,可谓唇枪舌剑、互不让步,而在中共各媒体转载的新华社新闻稿中,却只有李肇星的强硬和町村信孝的服软,町村简直就像专门来聆听驯话的乖学生,既认真聆听李大人的训诫,又不断道歉赔罪。末了,町村还要表示中日关系的良好现状和着眼于中日关系的美好未来。

中方的道义在握和日方的理屈词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町村于18日离开北京的当天,中共头号纸媒喉舌《人民日报》就发表署名文章《第一要务是发展》,发出降温的信号。19日开始了全面的舆论造势,一直持续到我写这篇文章的24日。

以下是近几日的相关新闻:

19日

人民日报:从构建和谐社会看法治

人民日报记者作客强国论坛谈中日关系

青年参考:开放时代的爱国主义需要现代理性

新华社:外交部长李肇星作中日关系形势报告

20日

环球时报:不稳定,什么也干不成

环球时报:如何表达爱国热情专访吴敬琏吴建民

环球时报:中日两国连日磋商

经济日报:切实抓好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光明日报: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光明日报 促进社会和谐:法的基本价值

新华网:日中友协理事长说日中友好将对地区和世界和平起促进作用

新华网:中国的爱国主义教育绝不是所谓反日教育

新华网: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津沪穗等城市举行报告会

新华网:中国和日本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伤

新华网:我国领导人一贯宣导中日友好

新华网:学者谈盲目抵制日货的三大危害

新华网:社科院日本所所长蒋立峰谈中日关系

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日本国和平友好条

新华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

中新网:日中友协理事长称日中友好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

21日

新华社评:珍惜战略机遇 谋求更大发展

新华社评:自觉依法行事 维护稳定大局

人民日报:从构建和谐社会看发展

人民日报:我们能够通过理性而赢得尊重

经济日报:积极推动中日经贸关系互惠互利向前发展

光明日报:倍加珍惜大好时光——二谈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大公报(香港):不能因为中日矛盾而干扰破坏和平崛起

文汇报:抵制日货不如调整中日贸易结构

新华社:公安部新闻发言人就近期一些地方发生涉日游行示威活动发表谈话

新华社: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专务理事表示日中文化交流对两国关系发展意义重大

新华社: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路甬祥访日与旅日专家座谈

22日

人民日报:齐心协力抓发展

人民日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经济日报: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

光明日报:牢固树立远大理想——三谈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光明日报:创造性学习是大学生报国之路(专访)

环球时报:中日专家强调应把日右翼与普通民众区别开来

新闻晚报:中日友好存在四大理由

新华网:国际社会和舆论企盼中日关系走向缓和

新华网:中日关系背景复杂 要以智慧化解遏制

新华社评:党员要做促进发展维护稳定表率

新华社专访:前东京分社社长谈如何看待中日关系

央视:第一要务 公安部谈话 有关爱国

央视:日本国际贸易促进会理事长表示日中贸易合作给两国带来实惠

央视:中日连日磋商 小泉政府对华态度出现新动向

央视:商务部部长薄熙来就中日经贸关系答记者问

23日

人民日报:积极做有利于社会稳定的事情

人民日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经济日报:“抵制日货”的说法不妥

光明日报:为和谐稳定尽责出力——四谈刻苦学习报效祖国

解放日报:读者来信:过激行为不是爱国

青年时报:中日关系形势报告团在杭州举行报告会

新华网:胡锦涛会见小泉 强调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害

新华网:陕西公安厅召开新闻发布会就对日问题作说明

新华社评:共产党员要做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表率

央视: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抵制日货不是爱国行为

央视高校学生表示:遵纪守法维护稳定是大学生的责任和义务

央视:中南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大学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发奋学习

央视:日中协会理事长认为建立稳定健康的中日关系意义重大

24日

人民日报:构建和谐社会人人有责

人民日报:努力形成人人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

人民日报:不应用过激方式表达爱国主义——专访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阎学通教授,

人民日报:我们应该如何表达爱国热情——专访吴敬琏和吴建民

人民日报:“抵制”不如实干发展才是关键情———访中科院电脑研究所研究员唐志敏

经济日报:构建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

解放日报:中日关系治病须找到病根

北京青年报:北京线民表示表达爱国热情要冷静理智合法有序

新华网:外电关注胡锦涛小泉会晤 称中日将争取结束争端

新华网:中日关系形势宣讲团在京浙川等地举行报告会

中国新闻网:外交部表示共识落实到行动 中日领导会晤才算成功

央视:各界群众:中日加强经贸合作惠及两国发展和百姓

央视:维护稳定局面 构建和谐社会是爱国主义内涵

央视:胡锦涛会见中外记者 阐述关于中日关系的立场

央视:首都师生和群众:爱国首先应该遵守国家法律

央视:新闻分析:如何表达爱国热情专访我们怎样表达爱国热情

公安部门的三令五申、官方各大报的评论和新华社时评,全部成为央视“新闻联播”的内容。李肇星的报告在央视多次播放,一些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也出来熄火和引导。这是软硬兼施,软的是那些评论和专访,用于劝诱;硬的是员警部门的公告,用于阻止和威慑:不会再批准反日游行示威;如果硬来,员警侍候。而在私下里,官方已经关闭了多个反日网站。

舆论造势的重点完全围绕着中共的核心利益及其现行统治策略:

一是强调政治稳定,害怕街头政治的诉求转向国内问题,也就是抗议的矛头转而指向官方。所以,从来不尊重法治的官方,却反复要求大学生和百姓要依法爱国、理性爱国和以本职工作的实绩爱国。

二是强调经济发展。即便不会出现稳定的危机,但只要损害了中日贸易,也会影响的政权利益。所以,大讲中日贸易的重要性,呼吁不要非理性地抵制日货,甚至指责抵制日货是祸国殃民。

三是凸现现政权的外交政绩,所以,小泉首相在亚洲峰会上的道歉,被作为此次反日风潮的胜利成果而加以突出报导。

最让我感慨的是,大学生在参与反日风潮时,几乎是用千篇一律的语言来表达对日本的愤怒情绪,而在充当降温的舆论工具时,仍然说着更整齐划一的语言。什么“增强法制观念、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去做”,什么“不信谣,不传谣,不参加未经批准的游行”,什么“立足本职,努力学习,为我们现在构建一个和谐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什么“(我们)要以更加成熟、理智的心态去看待各种形势,不信谣、不传谣,同时牢固树立大局观念,合法有序的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

我真的可怜这些正值梦幻年华的大学生,青春的梦还不曾做过,已经“成熟”为典型的市侩,不但放弃了做梦的权利,甚至,我都怀疑,他们是否还有做梦的能力。否则的话,他们怎么可能如此乖巧,比老辣喉舌还要喉舌:官方需要他们表达爱国热血时,沸腾得一脸愤怒,甚至以暴力爱国;官方需要他们维护稳定大局时,沉静得满面真诚,甚至像入党宣誓。愤怒投掷石块时,是被暗中操纵的“木偶”;说明党为反日降温时,就甘当明晃晃的“木偶”。

2005年4月24日于北京家中

──转载自《观察》网站(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郭国汀冤案:霓虹灯下的又一罪恶
刘晓波:神秘与恐怖的十六大
刘晓波:一国良制
刘晓波:一国良制──阿扁的明智选择(下)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