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劲松:中欧纺织品协议,谁是真正赢家?

陈劲松

人气 4
标签:

【大纪元6月15日讯】6月11日,中国与欧盟贸易代表汇集上海,就纺织品贸易争端展开谈判,双方经10小时冗长谈判,于6月11日凌晨达成协议。协议的要点是:对进入欧盟的中国纺织品设限,年增长控制在8%到12.5%之间,这一设限,将持续到2008年,届时 ,欧盟将对中国纺织品全面开放市场。

通过官方媒体,北京当局大肆炒作,声称这一结果,是中欧“双赢”,实际是宣扬中方“获胜”。并暗示,中欧达成协议,将有助于解决中美纺织品贸易纠纷。正如北京一贯所做的那样,不管任何事件与任何结果,都宣称自己“胜利”,所谓“伟光正。”对这次中欧谈判的宣传,也不例外。

事实究竟怎样呢?从协议条文而言,让步的,主要是中方。中国纺织品,连年以超过30%的速度,对欧盟廉价倾销,终于引发欧盟反制。中方同意出口设限,是重大让步。欧方让步的,不过是把中国纺织品进口增幅限制,设定为略高于美国对中国设定的7.5%。鉴于中国纺织业,历来是中国外贸的龙头产业,中方立场的大踏步后退,对中国纺织业和外贸业都将造成极大冲击。比如,相关企业被迫搁置秋冬服装订单;货物积压;大量工人面临失业;等等。从达成协议的时间来看,中方也是在欧盟强大压力下而最终屈服的。6月11日,是欧盟决定对中国纺织品采“特保”措施的最后期限,中方赶在该日凌晨,与欧方达成协议,反映了中方的高度紧张。

考虑到人民币即将升值的大趋势,再过三年,到2008年,中国纺织品成本将大幅提高,中方依靠工人低工资、产品低价格的竞争优势将大幅削弱。欧盟利用协议赢得喘息之机,势必调整其纺织业,做好迎战中国纺织品输入的准备。彼时,即便欧盟对中国纺织品全面开放市场,对中方而言,恐怕也时不我与。显然,欧盟,才是这次谈判的最大赢家和真正赢家。

中欧达成纺织品协议后,中方立即批评美国对同一问题的立场,企望对美国构成影响。实际上,正如在中欧谈判中,由于双方政治体制的不同,欧盟代表让步,并不容易;中方代表让步,则易若反掌一样,中美谈判,将更是如此。至少,在中国,政府不需要考虑民间或业界的呼声,也不受立法和新闻机构的制衡,国内压力很小

;美国则不同,在民众、工会、商界、国会、以及媒体的重重制衡和监督下,国内压力极大。加上目前,美国国内反中声浪强劲,中美关系紧张,论及中美贸易纠纷 ,情况显然要复杂得多。

在中美、中日、中欧关系全面紧张的情况下,中欧关系,几乎是北京突围的唯一缺口,选择首先对欧盟让步,符合北京的决策顺序。北京一再强调与欧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暗示其让步的政治考量。

近期,欧盟宪法在各国批准程序中,接连受挫,不仅给欧洲带来危机感,也给北京带来危机感,因为,后者正竭力奉行“联欧抗美”“国策”。对欧盟的妥协,不过是这一“国策”的延伸。一句话,中欧达成纺织品协议,并不令人感到意外,更不值得大书特书。

中欧虽然就纺织品争端达成协议,暂时缓解了冲突,然而,欧盟声明:仍然保留设限的权利。与此同时,双方在其他领域里的纠纷则远未平息。就在中欧达成纺织品协议之后两天,欧盟开始实施“环保指令”,中国出口给欧洲的家电产品被迫提价10%;同一天,欧盟决定:继续维持对中国军售禁令;除此之外,中欧双方的鞋类贸易战,正紧锣密鼓,一触即发。

这一切表明,在意识形态、政治体制、和市场机制的悬殊落差下,中欧在方方面面的根本分歧,将长期下去,争端随时可能再起,也随时可能激化。

(6/14/05 原载自由亚洲电台)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陈劲松:连战不了解中国
陈劲松:中俄联合军演,国耻!
向连宋“送大礼” 中南海损害大陆人民利益
陈劲松:人民币升值  如箭在弦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