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人

【星座人物】固志守穷陶渊明(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渊明很穷,他在这物质世界里的生活是一律匮乏的﹙衣食住行样样贫困﹚,但他很真,他忠于自我的固志守穷,不为五斗米而折腰,骨子里尽是一个落魄文士异常的潇洒;他的精神很独立,他并不相信宗教的抚慰及归依,他坚持要在那一片老庄哲学当道的乱世灾荒跟清谈虚无声中,谨守着自己忠孝节义的儒家风骨;他有一首诗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好菊花也好酒,酒是他在苍茫人世中的知真好友,酒是他在坎坷人生路上的寄托凭借,想他这一生“生而无喜、死又何悲”;他落拓潦倒、自鸣孤高、天性自然、挟傲终老,他确实是过了他自己想要的一生;那就是选择一个人要清清白白、不昧良知、光明磊落的活着,但他毕竟是壮志未酬,并且付出了他这一生在世时穷途末路、饥馑冻馁的代价。

所以我们历来都说这是一个傻子,一个连他自己都想不到在他身后将流芳百世、令人万代景仰的傻子。

这是一个战争频仍的乱世;东晋,一个偏安的王朝,一个扰攘不安的年代,当时的门阀观念甚重,几个世家大族垄断了所有政治的出路,当代在位者只知争权夺利,枉顾民间百姓生活困苦。就在东晋哀帝兴宁三年(公元365年),一个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附近)的破落仕宦家庭里,诞生了一个平凡的男孩陶渊明;虽然他的曾祖父陶侃曾经做过东晋的大司马,但“陶”氏出身寒微属于微族,,而陶渊明这支宗脉又不是直承曾祖陶侃爵位的嫡嗣,所以历经了至少还做过太守的祖父,以及大概官职更低一些的父亲之后,在陶渊明幼年丧父的打击之下,渊明的生活自少年起便不好过了。

渊明是个脱俗的农家少年,他的少年时代是在柴桑的农村里渡过的,由于家境日益贫困,就像他在(自祭文)中说的:“自余为人,逢运之贫,箪瓢屡空,𫄨绤冬陈”,意思是说像𫄨绤这种一般人盛夏才穿的单薄衣服,而今冬天了却还得穿它,真是贫无以为衣了,正因为这种八岁丧父后家庭衰微,孤儿寡母的处境,使得渊明有时不得不在外祖父家里生活。“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饮酒》其十六),便是那时渊明这个贫穷的少年忘却现实,只醉心于研读儒家经典的写照。

身处在战争频仍的乱世里,这民间百姓的颠沛流离就是渊明最直接的生命教育,所以渊明不同于有志之士们因为对改革社会乱象及政治门路一点办法都没有,而对儒家思想纷纷背弃,消极的表现在文章上;不但“玄言诗”兴盛于东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甚至还有所谓的“玄佛合流”,更助长了它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的发展。人民在动荡中渴望乐土,于是隐逸之风和仙道思想盛行,也形成魏晋流行“志怪小说”的现象。

渊明是一个踏实的人,也是当时少数幼时除了老庄思想之外还另外接受儒家教育,长成后还会有匡济天下、大济苍生的凌云壮志的年轻人,可惜在当时政治黑暗的种种限制下,任何清高理想的“壮志”是根本无从实现的;而如果除去仕途的追寻,改而看看当代士子的文学出路,又实在令装有一肚子仁、义、礼、智、信的渊明不敢恭维。例如志怪小说之类的游仙文学缺乏了生活上真实而深刻的内容,而“理过乎辞,枯淡而寡味”的玄言诗又光说不练,变成了老庄思想的枯燥注疏,这种种光怪陆离的现象都叫这个本性淳厚、天性自然的年轻人无法接受。

所以他也写诗,就写他自己虽然脱离流俗,但是合乎人情,并且是来源于寻常庶民生活躬耕等日常生活的诗,他就过他自己卑微而又简单的人生,却想不到后世反而赞美他当时那种根本是默默无闻、无人赏识的诗为冲淡自然、真情流露、简洁隽永、意味深长等等,并且说渊明他是诗歌的创新先锋,还开创了田园文学的代表。更说他的诗就像是一座里程碑一样,标志着魏晋以来古朴诗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可叹呀,这样一个影响后世文学思想,有着极大成就的文人,不但命运乖蹇到晚年竟然有过必须跟人乞食的经验,而且为了平衡他自己道德的天平以及贯彻他人生的信念,让他这一生到头来是真正贫病交加的“穷”死了。@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