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媒体唱衰台湾 塑造假象

人气: 4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28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郑琪芳╱专题报导

“贫富差距扩大”、“薪资负成长”、“民生痛苦指数创新高”……,光看这些新闻标题,很多人直觉反应是台湾人生活实在很苦,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如果说这是部分媒体扭曲政府统计数字所造成的假象,可能反而会有很多人不相信,但事实却是如此。

行政院主计处8月18日公布经济成长率及93年家庭收支调查结果,隔天,某报就以头版报导“国内贫富差距扩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多家电子媒体马上照本宣科,跟进报导,晚上政论节目也加入讨论,在这些媒体强力播送之下,多数台湾人好像真的是一穷二白。

但是,这样的报导却恰恰与主计处公布的数据相反,根据主计处统计,去年国内所得差距倍数是6.03倍,低于92年的6.07倍及91年的6.16倍,而去年最穷的20%家庭,可支配所得是29.7万元,高于92年的29.6万元及91年的29.2万元,反而是最富有的20%家庭可支配所得有减少的情况,从92年的179.9万元,减为去年的179.1万元。

主计处的统计数据显示国内贫富差距是缩小的,虽然并不明显,但至少有所改善,贫富差距改善的原因,主要是政府提高老农津贴、将低所得劳工纳入老人津贴,但在某报的报导之中,这些全都略过不提。

更绝的是,该报只提台湾所得差距高于日本的4.8倍、德国的5.8倍,以此要求政府要好好检讨,但台湾所得差距低于南韩的6.8倍、美国的9.8倍、香港的17.7倍及新加坡的20.9倍,该报则是只字未提。

同样一家报纸,日前才以头版报导台湾“民生痛苦指数创新高”,同样有电子媒体跟进报导,也成为政论节目讨论的主题,但是,台湾民众真的有这么痛苦吗?稍微有一点财经知识的人都知道,所谓的“民生痛苦指数”,并不是“经济数据”,而是“政治数据”,当年里根竞选美国总统时,将美国的失业率及消费者物价指数(CPI )年增率相加,就此发明了“民生痛苦指数”,做为攻击对手的筹码,但这个数据却有其迷思。

失业率高确实会让人民痛苦,近年来国内失业率因产业外移而上升,鼓吹产业赴中国投资的媒体,难道不用负责吗?至于CPI年增率,温和上涨反而能带动经济动能,目前台湾CPI年增率低于2%,还在可接受范围,如果CPI负成长,“民生痛苦指数”自然下降,但反而会出现通货紧缩,造成经济成长停滞,民国90年至92年国内CPI负成长,造成国内经济倒退,正是活生生的教训。

尽管如此,这家报社仍以“民生痛苦指数”大作文章,讽刺的是,不久之前,同属这家报社旗下的某财经报纸,才发表一篇社论─“颠倒黑白的民生痛苦指数”,文中不仅质疑“民生痛苦指数”不专业,还提到“绝不能拿一个既不精确又不专业的数字来随意发挥”,可惜这些专业的意见,这家报社似乎都听不见。

此外,国内受雇员工薪资变化情况,也是特定媒体喜欢大作文章的主题之一,根据主计处统计,今年1至5月国内受雇员工平均薪资为4万8033元,较去年同期成长2.83%,扣除1至5月的CPI年增率1.74%,实质薪资还成长了1.09%,但在某些媒体的报导中,实质薪资却变成负成长。

主计处官员指出,该处公布的平均薪资,包括“经常性薪资”及“非经常性薪资”,近年来由于薪资结构改变,“非经常性薪资”涨幅较大,“经常性薪资”成长则较有限,因此,如果扣除CPI年增率,近年来“实质经常性薪资”的确是负成长,但“实质平均薪资”还是正成长,今年第1季平均薪资增幅更达3.96%,也是90年以来的新高,但这点媒体却都不提。

台湾媒体习惯“报忧不报喜”,但也不能以扭曲统计数据的方式,达到“报忧”的目的,一位财经高层官员即对此相当不以为然,官员说,一般民众搞不清楚统计数据的意义,报导的媒体故意不说清楚,把台湾写得好像民不聊生,说穿了,就是要“唱衰”台湾。

这位财经高层官员还主动提及最近“台湾水果登陆”的议题,他表示,有些媒体刻意丑化台湾,对中国却极尽美化,台湾水果销往中国背后有许多的问题,很多媒体都不提,只是不断画大饼,告诉农民商机有多大,未来农民血本无归,这些媒体能负责吗?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