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地方产业》离牧政策 台养牛业日暮

人气: 31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9月26日讯】(自由时报记者黄昭国╱专题报导) 为加速台湾农村经济发展,政府曾经采取种种措施协助推广养牛事业,自从加入WTO后采行离牧政策,不但让国内酪农日益艰困,更让台湾养牛事业成为另种夕阳产业,业界预测,台湾早晚将演变成无牛可杀的地步。

根据农委会93年底统计,台湾地区共有3万9231头肉牛,分属水牛、黄牛、杂牛与荷兰牛,占整个台湾牛肉消费市场的7%,受到美国狂牛症影响,肉价水涨船高,台湾牛的畜养及前途备受关切,台湾养牛事业是否将成为夕阳产业,台湾养牛业界对此均感到悲观,但官方则抱持比较乐观看法,认为台湾牛因市场区隔,自有其出路,不会走到无牛可杀地步。

农委会分析指出,台湾在93年底畜养有近4万头肉牛,而台湾地区温体牛肉市场一年约宰杀不过2万6000头,以此数据来看,应能满足市场所需,不过在离牧政策实施后,台湾肉牛中的大宗乳牛几乎断源,因此有朝1日台湾无牛可杀,也不完全是危言耸听。

曾从事肉牛养殖的肉贩张文寿指出,买进一头肉牛的成本约5万元,进口牛肉成本约1万多元,如此悬殊的价差,让台湾牛的市场几乎是没有明天,所幸台湾人有吃温体肉的习惯,加上台湾牛肉料理的独特需求,让台湾牛肉市场依旧存有一线斜阳的温暖。

台湾牛肉好在那里?张文寿说,进口与本地牛肉的差异,与黑猪肉与白猪肉的比较差不多,本地黑猪肉除有传统喜好口味因素外,肉质也因品种不同而有所不同,根据一般顾客反映,牛肉冷冻后甜味会流失,解冻后肉质比不上现杀的台湾牛肉滋味,嚼劲也差些。

为振兴台湾肉牛产业,一群关心本土畜牧业发展的业者最近成立“台湾肉牛产业发展协会”,企图挽救台湾本土的基础畜牧业,扳回离牧政策下即将崩盘的台湾牛生存空间。

筹备会主委许建宏指出,台湾肉牛产业还停留在很基础的规模,乳牛虽然有些规模,但在台湾加入WTO后,连乳牛也面临凋萎,畜产业虽下降,但台湾本身牛肉的供需量却逐日增长,台湾养牛业绝非夕阳产业,所缺的是政府的振兴产业政策与关爱眼神。

台湾肉牛产业发展协会将推动的产业优质化,目标指向“产、制、销”三方面,在生产优质台湾牛方面,未来将恢复牛籍资料的严管,每只牛从出生饲养到送屠宰场、及牛肉配送到消费者口中,都有一套监督程序,包括每只牛挂耳标、抽血验DNA存档备查等。

许建宏强调,台湾牛的肉质虽略逊于美国牛,但比澳洲牛肉佳,在国际市场上实在没有退缩的必要,反而要从择优去劣,朝日本“和牛”产销方向努力,鼓励畜牧业在养殖台湾牛时加强圈养部分,让肉质更适合国人所需,与进口牛肉一较长短。

放牛吃草 不一定回得了本

(记者黄昭国╱专题报导)

台湾有句俗谚说“放牛吃草”,意思是说牧童把牛放到野外吃草,牛只吃草就可以长大出售,因此养牛应该是“本轻利重”,但其实这种想法绝对是错误的。

养殖肉牛的业者分析说,台湾肉牛在业界多叫“菜牛”,菜牛就是供做菜肴的牛只,此类牛约有3种,包括早年在田间耕作犁田的水牛,以及拉牛车的黄牛(亦称赤牛 )与公乳牛。

过去水牛主要是从事农忙田间工作,现在农事工作机械化后,水牛也赋闲,最后大都变成菜牛,不过这种吃草长大的水牛肉质较粗,口感与卖价都较差,因此目前水牛要转换成肉牛的话,就要与黄牛、公乳牛一样,都改吃酒粕、豆渣、谷类或进口牧草饲料,成本因此提高许多。

桃园县肉牛养殖户徐万枝估算说,一头牛平均1天饲料费6、70元,以养殖期1年半到2年的黄金期计算,平均成本为4万元,回归目前国内的肉牛卖价,平均每公斤在75元,成牛500公斤计算,入账为3、4万元,换言之是接近亏本的生意,因此养殖户常将牛牵到野外吃草以减低成本,再不然就是只当副业。

另一种肉牛是公乳牛或淘汰的母乳牛,情况更惨,它们只有仰赖吃牧草与饲料维生,因此成本无法降低,降低成本的方法只有采取圈养方式,再不然就是采取自家繁殖,免除支付向外购买仔牛的成本。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