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梦——紫禁城和丹麦宫廷”

——大型清朝宫廷展在丹麦举行

人气 41
标签: ,

【大纪元10月14日讯】(大纪元记者林达哥本哈根报导)从10月5日到12月10日,由丹麦王家展览基金会和北京故宫博物院,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的克里斯欣王宫,联合举办名为“中国之梦——紫禁城和丹麦宫廷”的大型展览。

这次展出的展品时间跨度为十七世纪后半期到十九世纪中期,展览从皇权威仪、宴饮御膳、几暇格物、宫尚西物四个方面,展出300多件展品, 均为清代王家御用宫廷文物,包括清朝皇帝画像,宫廷的各种服装、首饰、瓷器、漆器、珐琅、医药用具、装饰、艺术作品等。

这些展品除了有从中国故宫博物院运来的以外,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与王夫亨瑞克亲王,也捐借了王室多年的珍藏。

展品中最早可追溯到丹麦文艺复兴时期的十七世纪,克里斯欣四世时代,许多珍品是那一时期通过去中国经商的船只远渡重洋采购回来,又在丹麦宫廷里精心收藏的。克里斯欣四世是为丹麦留下了许多辉煌的王宫、教堂等建筑的丹麦历史上最伟大的国王之一。我们在展览中,甚至能看到丹麦国王从这些远东贸易公司购买中国货物的清单。

(注:未注明摄影者的图片,均由展览主办单位提供。)

 

康熙帝朝服像(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康熙读书像(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清中期金漆雕龙宝座(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展览现场。(大纪元记者大智摄)

 

 

展览现场。(大纪元记者大智摄)

 

展品:松棚果罩,皇宫庆筵时放果品用。

 

 

展品:金镶珠宝嵌云龙执壶。

 

 

展品:画珐琅孔雀尾形鼻烟壶。

 

1781年,装备有60门炮的战列舰“公民权号”为两艘丹中商船“丹麦国王号”和“DISCO号”护航情景。

 

 

著名的丹麦亚洲公司的中国商船“和平宫”号。1763年造,其外运货全是铅和银,回程满载瓷器和茶叶。

一本以丹麦文、英文、中文三种文字制成的大型展品目录书,是此次展览画龙点睛之笔。这是一本由丹、中、英、美、荷等各国历史学专家撰写的、介绍中国清朝以及与欧洲文化互动的18篇高质量的学术性研究论文,并配有450幅插图,内容丰富,共有650页之厚。对“帝王的,贸易的,想像中的,时尚的,以及丹麦国王心中的清代中国”作以完整系统介绍。

 

大型展品目录书《中国之梦》(大纪元记者林达摄)

早在十七世纪,中国的文化就被欧洲宫廷奉为时尚之巅,君王们渴望复制中国式的室内装潢,运用中国物品,到十八世纪达到风潮最盛期,在欧洲成为一股“中国潮”。中国文化以其特殊的神传文化特点,成为世界人们竞相效仿的目标。展览以“中国之梦”为题,揭示从十七世纪后半期到十九世纪中期,中国和欧洲的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满洲八旗服饰

其中有欧洲的商船经过远洋航行,来到对欧洲人来讲充满了神秘色彩的远东大帝国——中国寻宝探宝。例如丹麦在1676年至1844年期间,由国王特许的专门做对华生意的亚洲贸易公司,在与中国的商业贸易中,通过大量进口茶叶、瓷器、漆器、丝绸等,为国王和股东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带来了本国的经济繁荣,出现了丹麦历史上著名的“繁花似锦”贸易时期。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市内的著名旅游观光区,目前仍然作为王室住地的阿玫莲皇宫一带,就是由对华贸易而奠定的强大经济实力的产物。

 

1800年左右,广州的欧洲商站,从左往右分别为丹麦、西班牙、美国、瑞典、英国、荷兰的国旗。中国画(丹麦海洋博物馆收藏)

与此同时,中国的文化也陆续被介绍到了欧洲。向丹麦比较客观,全面介绍中国文化的, 首推剧作家,历史学家路德维希·赫尔伯格(Ludvig Holberg 1684—1754)。在他的著作《道德思想》中,他介绍“伟大的中国哲学家孔夫子”时说,他“写下一份道德和政治纲领……他试图断言中庸是一切善的基础,是大家应该遵守的首要规则”,比启蒙思想豪不逊色。另外在丹麦最伟大的文学家安徒生的作品中,中国被多次提及。他的著名童话故事《夜莺》,就是以中国为背景创作的。

 

赫尔伯格,丹麦启蒙运动代表人物,也是第一个力求公正看待中国的丹麦作家。(丹麦皇家图书馆藏)

但是这种文化互动的另一方向——欧洲文化走入中国,却是步履艰难。由于清王朝的闭关自守,对外来文化重重戒备和严密限制,欧洲商船及其活动范围只被限定在唯一开放的口岸——广州一地。决心在中国建立基督教信仰的传教士,一直在耐心、坚韧地努力着,他们学中文,穿中国服装,用各种方式接近宫廷,向皇帝介绍、输入宗教、科技、天文、医药、钟表以及景泰蓝和玻璃器皿等西方文化,曾经在十八世纪在清朝宫廷里形成了欧洲热。

 

乾隆戎装图,传为侍奉康雍乾三朝皇帝的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身穿欧式服装的宫女,传为郎世宁作。(汉堡民族博物馆收藏)

 

 

由康熙下令,把一部西方解剖学著作翻译成满文,其中的插图右取自于丹麦解剖学家汤马斯·巴托林Bartolin1677年版本的《革新解剖学》左图丹麦皇家图书馆收藏

由于罗马教皇禁止中国传教士接受儒家思想和祭祖,激怒了中国皇帝,最终导致基督教会在1773年关闭,结束了长达二百年的欧洲对中国宫廷的影响,事实上这些传教士的未竟事业从未走出过高大森严的皇宫城墙。直到十九世纪后半期,由鸦片战争的炮火轰开了这个千年古国的大门, 导致清王朝的崩溃。二十世纪初,欧洲文化才真正对中国社会产生广泛影响。

这次的展览,其新意在于“全球化”的意识。在现代信息科学的迅速发展下,地球已经缩小成了一个地球村, 全球的任何一处变化,迅速影响着地球的其他地方。历史学家们认为,这种全球化的潮流,却是早在十六世纪到十八世纪时就已经开始了。

展览的核心负责人之一,丹麦王家银器珍藏室,艺术史学家克劳斯. 岱尔(Klaus Dahl)在目录导言里写道:展览组织者的目的是讲述发生在紫禁城里的故事,并平行描绘当时欧洲人的“帝王中国观”。然而,组织者优先考虑的并不是将这次展览局限于故事发生的实际历史时期,而是试图将其置于我们当今的生活和时代背景下。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我们给出观众们一个“全球化”的题目,却不为此做出明确定义,把广阔的思考空间留给参观展览的人们。”

 

丹麦艺术史学家克劳斯·岱尔接受记者采访(大纪元记者大智摄)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领略世界遗产】北京故宫
故宫院庆 中华邮政10月2日发行纪念信封
快来搜集故宫珍玩徽章赠奖活动  今起跑
旅日台侨彭楷栋 捐赠故宫西魏佛雕四面像
纪元商城
这种肥皂不会耗损 永远陪伴你
每日更新:春天里的素色清道夫 不知疲倦
这种杯子为何如此火爆 加州女子偷65个被捕
这些亚马逊好物 让你生活品质大提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