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家特区

大溪.金面山古道

金面山位于桃园大溪镇的美华里,与台北三峡镇五寮里相毗邻。金面山,因山形像鸟嘴,又称“鸟嘴尖”,海拔667公尺,是大溪第一高山。金面山的山顶常有云烟缭绕,自古以来,“鸟嘴含烟”号为“大溪八景”之一。我来爬金面山,倒不为了“鸟嘴含烟”的美景,而是为了“金面山古道”而来。

“金面山古道”,又称“金山面仔古道”,“金山面”是当地地名,是何意义,并不清楚。根据资料,金面山古道是大溪通往三峡的一条古道。大正十年(1921年)的《台湾地形图》,就出现了这一条越岭通往三峡五寮的山路。自然旅行家刘克襄先生踏查这条古道时,亦曾提及三峡五寮一带的老人表示以前常走这条山路前往大溪买卖货品。

百年以前,三峡、大溪之间的水运发达,两地之间的交通靠航运,自无需翻山越岭,因此,这条山路应只是三峡偏远的五寮山区的居民,进出大溪的一条便道而已。古道没落后,因为有山友前来登山,因此古道旧路幸而未被蔓草所掩没。

通往金面山登山口的产业道路



金面山有三个登山口,三条路线爬往金面山,不知哪一条路线较接近是古道旧路?若以金面山为目标,该走哪一条路线较轻松呢?查山友的记录,走第二登山口的路线最短,但却较少人这么走,反而较多的人选择走第一或第三登山口。我猜可能的原因是,走第一登山口可顺登“十三分山”,走第三登山口可顺登“金山面山”,各可多捡一颗基石,所以获得较多山友的青睐。

我考虑过后,决定选第三登山口。第三登山口位置最高,换言之,起登点与金面山的落差最小,符合我追求便捷的登山习性。当然,这只是事前的计划而已。后来我还是走出一条有自己风格的金面山古道路线。

登山口,通往第二登山口的登山路线。



依据资料,我很顺利地抵达金面山的第三登山口。登山口附近有一家“阮家土鸡城”,停车方便。土鸡城旁有一间三合院红砖古厝,门牌为“金山面1号”。本想从第三登山口出发,但无意间瞥见土鸡城的墙上贴了一张“乌嘴尖步道草图”,发现地图上的第三登山口附近,另有一条联络道,可通往第二登山口上来的山路,中途有古厝,附近又可通往第一登山口上来的山路,中途又有溪流、瀑布及茄苳老树。

这时才猛然醒悟,第一、第二登山口所走的路线,沿途有溪流、古厝及老树,较可能是古道走的路线。第三登山口走的却是棱线路,中途又有陡峭的石壁,地形起伏过大,不太可能是一条古道。

海伯旧居(红砖古厝)



于是当下决定,改走这条联络道,绕往第二及第一登山口上来的路线。回程再从第三登山口下山。这样的安排可兼顾探查古道,而且是右去左回,路线较有变化。

这条联络道就位于“第三登山口”标志往回走的马路旁,登山口无路条。进入后,路迹相当清晰好走,沿途有竹林。约走两分钟,遇一小叉路,有蓝天队的指标。取右行,约5分钟路程,可登“山麻坑山”。但右叉路的路迹不明显,避免节外生枝,我选择继续前行。

继续上行,穿过一片孟宗竹林。



不久,遇竹林,似有叉路,取右行,穿越竹林。接着山路却开始盘绕往下坡走,我开始担心,是否走错路了?约5分钟后,山路接上第二登山口上来的山路。这时才庆幸没走错路。

古厝前,油桐花落满地。



山路继续往上走,宽阔平缓,右临溪水,有古道气氛。前行五、六分钟,前方出现一间荒废的红砖古厝,就是刚才看见的地图上所标示的“海伯旧居”了。古厝前,油桐落满地,附近小溪流也有漂浮的桐花,在阳光下舞动。红砖厝几乎已隐没于荒壤,只剩一面红砖残墙伫立于蔓藤野草中。

约12分钟,衔接第二登山口的登山路线。



由此前行,遇叉路,右叉路过溪,可接第一登山口上来的山路。不取,继续取左行。上行,约十二、三分钟,穿过一片孟宗竹林,抵达“草岭溪”的小瀑布。在此略休息。瀑布处有右叉路可通往第一登山口上来的山路。这第一、二登山口上来的山路在附近隔着草岭溪相互平行,一在溪左岸,一在溪右岸。

金面山俯瞰大溪高尔夫球场及鸿禧山庄



我继续取左行。沿途出现零星的柳杉林,大菁的数量也不少。可见这条古道在不同的时期,曾有不同的产业活跃于此地。山路上还可看见明显的旧石阶遗迹。约五、六分钟,又遇叉路。路标写右叉路较平缓,左路则是陡坡,地图上的茄苳老树位于右路,于是取右行。

茄苳老树。永健二亭。



过溪,山路沿着草岭溪上游河岸而行。果然路径较为平缓,有走在古道的感觉。约十余分钟,抵达茄苳老树。有登山团体在此设置木桌,供山友休憩,取名为“永健二亭”。

略休息后,继续前行。山径渐陡,沿途有竹林等拓垦遗迹。末段的山路更陡,出现绳索。愈爬愈累,边爬边喘,终于抵达鞍部。鞍部有右叉路通往龙山岩及五寮尖,应该就是昔日通往三峡五寮的金面山古道的一段;取左行,则距离金面山只剩15分钟路程而已。

一鼓作气前进金面山。不久,遇叉路,左右皆可绕一圈登顶。我选较平缓的右径,但最后一段陡上路,还是爬的辛苦,才终于登顶。总计从登山口出发,含休息时间,约一个半小时。金面山,有一编号1056 二等三角点基石。山顶腹地狭小,视野被树木阻挡,展望不佳。

由三角点再往前走不到一分钟,来到另一个峰头,这时视野才变为开阔,可以俯瞰大溪地区。前方近处的山脚下则是著名的大溪高尔夫球场及鸿禧山庄,草坪绿地、水池、别墅坐落于青山环绕的谷地里,附近山峦油桐花盛开,绿意里白丛点点,景色极美。

远处的大溪地区,则有大汉溪及武岭桥为明显的地标,大溪的河阶地形一览无遗。在山头骋目极望,饱览山光水色,江山如此多娇,这一刻,疲惫尽消,心情因感动而飞扬。

第三登山口附近的孟宗竹林



俯瞰大溪,则忆起这几年来的大溪古道之行。民国九十一年(2002年)四月,我初访大溪斋明寺古道,迄今满四年,曾走过斋明寺、御成路、尾寮崎(田心子)、打铁寮、小角仔、大艽芎、十一指 、湳仔沟、石龟坑、蟠龙崎、石板、月眉等古道,再加今日的金面山古道,总计13条古道。

我对大溪的古道,用情不浅,而即使如此,还是有遗珠之憾,例如遗漏了石门水库附近的溪坪、百吉地区的古道。而我最近已开始规划新竹地区的古道了。

从另一条路下金面山,路径陡峭多了,得手脚并用,拉绳索攀降而下,但并不困难。只要曾爬过南港山大崖壁或三峡五寮尖,大概就没什么崖壁路会让自己惊心的了。

第三登山口-阮家土鸡城



下抵叉路,取右行,走往第三登山口的下山方向。约五分钟,遇叉路,仍取直行循陵而下。沿途不时有陡降地形,得拉着绳索而下。约行十余分钟,遇左叉路,可通往“麻竹坑山”,走这条叉路回程较快。不取,仍直行,希望顺登“金山面山”。

不久,遇一垂直的峭壁,高约一层楼。不难通过。过石壁后,一路仍有不少陡降路段,幸好是走下坡路,走来较为轻松。而山径是质朴的泥土路,走来感觉很棒。约半小时,抵达大溪广播电台的电塔,下方附近有一间房子及产业道路。继

续走山路,约七、八分钟,终于抵达往“金山面山”的叉路。由此往“金山面山”约三分钟路程而已。于是转入叉路山径,但前进约一分钟,路径被草芒遮掩。路迹不明,我不愿钻进草丛,只好放弃折回。

继续下行,迎面而来的是一片孟宗竹林。竹林下方就是第三号登山口了。这终点前一段浪漫的竹林路,是老天对今日之行的犒赏。踩在铺满枯叶的柔软泥土路上,竹林里,恰似是电影“卧虎藏龙”里的场景,独行的旅人仿佛化身为行走江湖的侠客,这登山杖向上一比,便化成了青螟宝剑。

出竹林,回到现实,接泥土产业道路。往下走,约三分钟,便抵达阮家土鸡城的停车处。从金面山顶出发,至这里,含休息时间,恰恰也约是一个半小时。

旅游日期:2006.05.01 

行旅图



——本文转载自Tony的自然人文旅记http://www.tonyhuang.idv.tw@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