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逢时: 流亡者永恒信念的序曲

“六四”十七周年与“文革”四十周年音乐烛光演讲会序言

杨逢时

人气 2
标签: ,

【大纪元6月8日讯】流亡者永恒信念的序曲
“六四”十七周年与“文革”四十周年音乐烛光演讲会序言

杨逢时
6/3//2006

“六四”与文革﹐十七年的步履﹐四十年的跨度。死者尚未暝目﹐生者已然憔悴。当悲剧在它发生的国度成为禁忌的话题﹐似乎只有一条路能通向思想的自由与人格的独立。

——流亡。孤独的流亡﹐壮观的流亡﹔流亡。悲切的流亡﹐幸运的流亡。拒绝了出卖灵魂的契约﹐你别无选择。

今天﹐让我们走进流亡者的驿站﹐卸去肩头的重负﹐互相问候﹐互相倾听。

我们并不孤独。回首刚刚翻过的日历﹐二十世纪是思想者集体流亡的世纪。我们不必悲切。让尊严回归自我﹐流亡者创造了对抗谎言与暴力的现代文明。

被称为“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主义”的俄国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是同代人中的“流亡精英”。他在“十月革命”的前夜像只敏锐的老鼠匆匆逃离了沉船﹐开始了他漫长的流亡之旅。流亡途中﹐他与另一个俄国歌唱家在异国相见抱头痛哭。语言的苍白使他不得不把自我融入音乐﹐可面对跳跃的音符他怎能客观冷静﹖几乎所有俄罗斯近代作曲家的音乐都深深地渗透着流亡的隐痛﹐即便是从未离开过苏联的肖斯塔科维奇。

二十世纪苏联的“党文化”给中国带来了骇人听闻的文化专制﹐同时却意外地把近代俄罗斯人特有的流亡精神传给了中国人。四十年前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先是把全体国人变成了“灾民”﹐接踵而来的“六四”屠杀又把灾民们驱赶出了精神家园。从血泊中拾起殉难者的遗愿﹐从此﹐幸存者开始了群体流亡。不管你脚下的土地是异乡还是本土﹐你不是“躯体流亡”的拉赫玛尼诺夫﹐就是“精神流亡”的肖斯塔科维奇。

让我们以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序曲开始今天的纪念﹐以告慰四十年来无数被专制政权涂炭的生灵。虽然浪漫主义已不属于当今过于现实的世界﹐而我却愿意把它理解为不朽的理想主义。我相信, 无论流亡何方﹐你无悔的追求将写
下流亡者永恒信念的序曲。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慕尼黑举办纪念六四十七周年活动
全美学自联2006年度自由精神奖:余志坚、喻东岳、鲁德成及杨天水
西雅图举行六四17周年纪念活动
杨逢时:流亡者永恒信念的序曲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