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国科会︰科学园区 将不只12个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8月29日讯】〔自由时报记者袁世忠/台北报导〕在政院将斥巨资推动五大经济旗舰计划的大纛下,对台湾重大经济建设有指标意义的科学园区,日前却传出政院要求,除已核准的十二个园区外,暂缓开发其他科学园区。

由于仍有许多县市积极争取设立,政院此举也引发台湾科学园区是否过多的讨论;对此,国科会表示,只要行政院许可,产业也需要,台湾科学园区绝对不会只有十二个,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让台湾变成绿色硅岛,更何况“鸡蛋本来就不该放在同一个篮子中!”

前南科管理局长、现任国科会副主委戴谦指出,外界质疑园区没有特色、都是IC与半导体,为何不“分区、分产业”?事实上,如果台湾不提供优质环境,还限制这些产业,他们也是可以选择去中国的。“况且谁说特色必须是由产业来分!”他强调,科学园区的最大特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园区,实在不需要限制产业聚落的形式。

台湾有必要设立十二个园区吗?戴谦说,竹科成功后,跳过比较近的台中,设立南科,就是为了平衡南北差距;等到南科也差不多后,才回过头来开发中科,这就是从点连成线。然后龙潭、铜锣、高雄等园区设立,甚至向东部出发,设立宜兰园区,就是从线连成面,最后形成绿色硅岛。

竹科土地饱和、中科环保问题、南科人才不足,戴谦认为,这都是阶段问题。竹科设立时,也有环保、水源分配争议,实际做下来都逐一克服了;看到竹科壅塞,南科、中科新设时,就特别加宽道路,提早预防;为了吸引人才,南科也学竹科,设立双语学校,让技术人员放心子女的教养问题,愿意过去。经验是可以累积的,实在不用担心。

此外,园区带动地方发展也是有目共睹。以南科为例,园区每增加一个工作机会,外面就多了三至五个工作机会,更别说附近土地至少都涨了五成左右。而大亿丽致饭店当初盖在台南,一般人都以为撑不了多久,结果拜南科之赐,往来客户都住在那里,也带动附近发展。

行政院以园区开发基金借贷过高,发文暂缓开发新科学园区一事,戴谦无奈地说,各县市长为了选票都争取园区,目前彰化、嘉义、南投都非常积极,不过现阶段,管理人力的确不足,钱却不是问题,“以奇美来说,为何明明已经借贷了上千亿元,银行还愿意借钱,就是因为有前景,园区也一样!”只要产业有需求、政院许可,园区还会更多的。

外商︰经济供需 决定数量

〔记者洪友芳/新竹报导〕台湾设置科学园区数量过多或过少?竹科外商指出园区多少才够,取决于经济供需,产业有发展需求,园区开发供给才能显现出价值。

竹科外商不多,以硅晶圆材料供应商中德电子、台湾应用材料、科林研发等设备厂商较为知名。台湾应材表示,设备厂商投资出发点跟园区多少才够没有关联性,主要是哪里有客户就往哪里增设据点,近几年应材除了竹科,也陆续在中科、南科与林口设营运据点。

美商休斯电子材料(MEMC )转投资的中德电子处长洪伯楷也指出,早期竹科担心厂商愿意进驻投资者太少,土地将供给过剩,不敢规划太大面积;如今,竹科排队等进驻的厂商不少,用地供给不足,还延伸出竹南基地、龙潭等地,后来又有南科、中科。

洪伯楷表示,经济供需决定园区设置数量,如果产业持续有发展需求,现阶段的园区数量将不足;但若产业没有发展需求,园区供给将过剩。

以外商投资考量,目前台湾对外资投资诱因较为不足,中德去年评估在亚洲哪个国家投资建十二吋硅晶圆厂时,韩国等国家提供的优惠与争取积极度远超过台湾,最后因台湾客户集中的市场需求因素,中德才决定将十二吋厂设在台湾。

学者︰应重规划 提高门槛

〔记者袁世忠/台北报导〕日前国科会报告科学园区营收,才让民众发现原来台湾竟有十二个科学园区,引发科学园区是否滥设的讨论。清大电子所副教授曾孝明表示,重点不在广设园区,而是“该好好规划、提高门槛!”

写过多本专书探讨台湾产业问题的曾孝明指出,园区有很多问题,例如有太多二、三线的公司赚不到钱,一心只想去中国投资设厂,却躲在园区享受优惠;等到投资失败,又再躲回园区,“根本就是吃国家人民的血汗钱!”就算在中国投资成功,九成的员工都在中国,政府也课不到税。

不但如此,曾孝明说,台积电、联电这些大厂不用缴税,看在其他产业眼里,也很不是滋味。至于大企业享有这些优惠,却没有把省下来的钱投入研发,反而是扩厂找技术员,结果依旧是帮国外代工,技术没突破,政府也没抽到税,科学园区的意义也没了。

曾孝明表示,科学园区的确让附近土地的价格上扬,而企业大到一个规模,也必须分散,以免一次灾害就统统完蛋,这些他都可以接受。不过,以宜兰园区来说,想要发展知识服务产业,但是服务业与制造业不同,后者因供水、电与环保因素,可以跟着政府安排走;而以服务为本质的园区,世界上还没见过。

对于解决园区面临的问题,曾孝明建议,政府应“提高门槛,让企业缴税!”只有缴税,才能让一些赚不到钱的企业离开园区,这样园区土地饱和的问题也可以解决,能源、环保问题也同时得到舒缓。

一旦二、三线的企业离开后,人力资源也可以释放出来,让真正有实力的人才进入大企业;有了这些人才,企业为了降低缴税对营收的冲击,势必得开发新技术,因此才会投入研发,真正让技术留在台湾。政府不该为了带动地方而广设园区,应让顶尖企业好好发展才是。

(http://www.dajiyuan.com)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