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台國科會︰科學園區 將不只12個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29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袁世忠/台北報導〕在政院將斥巨資推動五大經濟旗艦計畫的大纛下,對台灣重大經濟建設有指標意義的科學園區,日前卻傳出政院要求,除已核准的十二個園區外,暫緩開發其他科學園區。

由於仍有許多縣市積極爭取設立,政院此舉也引發台灣科學園區是否過多的討論;對此,國科會表示,只要行政院許可,產業也需要,台灣科學園區絕對不會只有十二個,因為只有如此才能讓台灣變成綠色矽島,更何況「雞蛋本來就不該放在同一個籃子中!」

前南科管理局長、現任國科會副主委戴謙指出,外界質疑園區沒有特色、都是IC與半導體,為何不「分區、分產業」?事實上,如果台灣不提供優質環境,還限制這些產業,他們也是可以選擇去中國的。「況且誰說特色必須是由產業來分!」他強調,科學園區的最大特色,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園區,實在不需要限制產業聚落的形式。

台灣有必要設立十二個園區嗎?戴謙說,竹科成功後,跳過比較近的台中,設立南科,就是為了平衡南北差距;等到南科也差不多後,才回過頭來開發中科,這就是從點連成線。然後龍潭、銅鑼、高雄等園區設立,甚至向東部出發,設立宜蘭園區,就是從線連成面,最後形成綠色矽島。

竹科土地飽和、中科環保問題、南科人才不足,戴謙認為,這都是階段問題。竹科設立時,也有環保、水源分配爭議,實際做下來都逐一克服了;看到竹科壅塞,南科、中科新設時,就特別加寬道路,提早預防;為了吸引人才,南科也學竹科,設立雙語學校,讓技術人員放心子女的教養問題,願意過去。經驗是可以累積的,實在不用擔心。

此外,園區帶動地方發展也是有目共睹。以南科為例,園區每增加一個工作機會,外面就多了三至五個工作機會,更別說附近土地至少都漲了五成左右。而大億麗緻飯店當初蓋在台南,一般人都以為撐不了多久,結果拜南科之賜,往來客戶都住在那裡,也帶動附近發展。

行政院以園區開發基金借貸過高,發文暫緩開發新科學園區一事,戴謙無奈地說,各縣市長為了選票都爭取園區,目前彰化、嘉義、南投都非常積極,不過現階段,管理人力的確不足,錢卻不是問題,「以奇美來說,為何明明已經借貸了上千億元,銀行還願意借錢,就是因為有前景,園區也一樣!」只要產業有需求、政院許可,園區還會更多的。

外商︰經濟供需 決定數量

〔記者洪友芳/新竹報導〕台灣設置科學園區數量過多或過少?竹科外商指出園區多少才夠,取決於經濟供需,產業有發展需求,園區開發供給才能顯現出價值。

竹科外商不多,以矽晶圓材料供應商中德電子、台灣應用材料、科林研發等設備廠商較為知名。台灣應材表示,設備廠商投資出發點跟園區多少才夠沒有關聯性,主要是哪裡有客戶就往哪裡增設據點,近幾年應材除了竹科,也陸續在中科、南科與林口設營運據點。

美商休斯電子材料(MEMC )轉投資的中德電子處長洪伯楷也指出,早期竹科擔心廠商願意進駐投資者太少,土地將供給過剩,不敢規劃太大面積;如今,竹科排隊等進駐的廠商不少,用地供給不足,還延伸出竹南基地、龍潭等地,後來又有南科、中科。

洪伯楷表示,經濟供需決定園區設置數量,如果產業持續有發展需求,現階段的園區數量將不足;但若產業沒有發展需求,園區供給將過剩。

以外商投資考量,目前台灣對外資投資誘因較為不足,中德去年評估在亞洲哪個國家投資建十二吋矽晶圓廠時,韓國等國家提供的優惠與爭取積極度遠超過台灣,最後因台灣客戶集中的市場需求因素,中德才決定將十二吋廠設在台灣。

學者︰應重規劃 提高門檻

〔記者袁世忠/台北報導〕日前國科會報告科學園區營收,才讓民眾發現原來台灣竟有十二個科學園區,引發科學園區是否濫設的討論。清大電子所副教授曾孝明表示,重點不在廣設園區,而是「該好好規劃、提高門檻!」

寫過多本專書探討台灣產業問題的曾孝明指出,園區有很多問題,例如有太多二、三線的公司賺不到錢,一心只想去中國投資設廠,卻躲在園區享受優惠;等到投資失敗,又再躲回園區,「根本就是吃國家人民的血汗錢!」就算在中國投資成功,九成的員工都在中國,政府也課不到稅。

不但如此,曾孝明說,台積電、聯電這些大廠不用繳稅,看在其他產業眼裡,也很不是滋味。至於大企業享有這些優惠,卻沒有把省下來的錢投入研發,反而是擴廠找技術員,結果依舊是幫國外代工,技術沒突破,政府也沒抽到稅,科學園區的意義也沒了。

曾孝明表示,科學園區的確讓附近土地的價格上揚,而企業大到一個規模,也必須分散,以免一次災害就統統完蛋,這些他都可以接受。不過,以宜蘭園區來說,想要發展知識服務產業,但是服務業與製造業不同,後者因供水、電與環保因素,可以跟著政府安排走;而以服務為本質的園區,世界上還沒見過。

對於解決園區面臨的問題,曾孝明建議,政府應「提高門檻,讓企業繳稅!」只有繳稅,才能讓一些賺不到錢的企業離開園區,這樣園區土地飽和的問題也可以解決,能源、環保問題也同時得到舒緩。

一旦二、三線的企業離開後,人力資源也可以釋放出來,讓真正有實力的人才進入大企業;有了這些人才,企業為了降低繳稅對營收的衝擊,勢必得開發新技術,因此才會投入研發,真正讓技術留在台灣。政府不該為了帶動地方而廣設園區,應讓頂尖企業好好發展才是。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