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感言

压力锅中的草莓?

最近有一项调查显示,台湾青少年的睡眠时间在全世界属于偏低,比起国际平均值要少半个小时,而到了高中阶段的每天平均睡眠时间只有6.8个小时。这项报导引起了社会的一定重视,而讨论的焦点之一就是,我们的青少年学生是不是压力太大,以及要如何“减轻他们的压力”。

平实而论,这项调查的数据是不是被过度诠释,很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因为其调查的对象仅及于桃竹苗学生,如果要推论到“全体台湾青少年”,恐怕还需要更周延的证据。

无论如何,让人感到兴趣的是:一方面,社会似乎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在另一方面,社会好像又普遍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是承担不了压力的“草莓族”。这两种认知之间有明显的矛盾:难道草莓是从压力锅里面长出来的?

这个问题可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才能厘清真实情形为何。不过,根据个人的经验,这两个说法可能都有一定的事实基础。至于要如何说明其中的矛盾,我想从平常的观察,试着提出一些解释。

第一个可能原因是:台湾学生在大学之前的压力主要来自于“课业”与“才艺”,压力就算很大,但来源其实很单一;可是出了社会以后,在职场中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做人”与“做事”,而来源则是方方面面。因为压力的面向非常不同,就算已经习于应付升学压力的年轻人,也不见得能够面对进入社会后崭新与复杂的压力冲击。

第二个原因则跟第一个原因有关:因为我们的家庭与学校教育在大学之前将绝大部分的重心放在“课业”与“才艺”上面,在此同时,却让年轻人对于出社会以后所需要的做人态度,与做事方法缺乏经验与训练。也难怪能应付功课压力的年轻人,在面对职场压力时会手足无措。

除此以外,我们社会面对“青少年压力很大”的问题时,有一个很大的迷思,就是马上认为解决之道在于“减少学生压力”、“让学生快乐学习”。先说“快乐学习”的问题。似乎可以同意在教育之中应该设法让学生对于知识产生主动追求的热忱,但这不等于“让学生没有压力的快乐学习”。简单的说,如果学习没有经过克服挫折与困难的过程,难有真实的成就感。从“快乐学习”当中如果没有真正建立起学习者的自信,反而可能让一个年轻人一旦在职场面对有高度压力的学习要求时,会因为缺乏自信而却步不前、或轻易放弃。

至于“减少学生压力”的问题。基本上,面对全球化竞争,将来台湾年轻人面对的就业环境只会有更多挑战、压力越大。既然学生毕业后要进入的不是玫瑰园,我们为何要在学校中塑造一个虚幻的玫瑰园神话?

因此,与其承诺一个不可能达到的“减少学生压力”,不如承认“压力很大”原本就是人生常态,而务实的在教育过程中提供学生如何处理压力的方法与训练。此外,我们的教育问题可能不在于“给学生压力太大”,而在于“压力的面向非常单一,并与社会现实脱节”。果真如此,我们要思考的恐怕不是“如何让学生没有压力的快乐学习”,而在于“如何让学习贴近真实,而让学生从实际经验中学会如何处理以后所要面对的真正压力”。◇(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