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纸困境求活 反映媒介力量流失

标签:

【大纪元12月21日报导】(中央社记者黄兆平纽约特稿)“报纸的明天在那里”?面对网路新兴媒体有如洪水猛兽而来,报纸面临广播、电视之后,新一波严厉的冲击与挑战,同时也反映媒介力量正在流失中。

在一片减薪、裁员、整并声中,让处于寒冬中的媒体,前景更加黯淡。不少读者或许会问,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

网路媒体大量兴起,加上24小时全天候电视新闻报导,提供一般社会大众每天所需的新闻事件,让一向以调查采访与公共服务新闻堡垒自居的传统报纸,也不得不低头,寻找喘息空间。全美第三大报─“纽约时报”,以位于曼哈坦精华区的总部大楼拿去抵押,求现2.25亿美元;拥有“芝加哥论坛报”、“洛杉矶时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重要报纸的“论坛公司”(The Tribune Co.)申请破产保护。

美国报业出版商McClatchy Co.继卖掉“圣荷西水星报”(San Jose Mercury News)、费城询问报(Philadelphia Inquirer)后,也准备放弃“迈阿密前锋报”(Miami Herald)。另外,丹佛市“落矶山报”(The Rocky MountainNews)准备求售;康乃狄克州新闻纪录报公司(TheJournal Register Company)近期也将卖掉“布里斯托报”(The Bristol Press)、“新不列颠前锋报”(The New Britain Herald)两姊妹报。连串坏消息,令媒体喘不过气来,看来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之际,经济情况日益低迷,广告量持续下滑,报纸首当其冲,大小媒体都一样,难以幸免。另据美国报业协会(NAA)统计,全美收费报纸家数,从1940年的1878家报纸,到2007年,剩下1422家报纸;发行量则从4113万2000份,增加到5074万2000份。

过去近70年,1990年共有1611家报纸,家数虽非最多,但6232万8000份发行量,却是最多。17年下来,报纸读者跑掉了约1200万人。美国发行量稽核局(ABC)调查分析指出,读者阅读习惯持续改变与其他新闻管道增加,致使过去二十多年来,报纸发行量不断下滑,网路已成为新的主要来源之一。

不过,旗下拥有十余家社区报纸的纽约犹太报人─News Communications Inc.总裁努斯邦(Michael Nussbaum)强调,报纸不会消失!更有不少美国学者担忧,报纸家数愈来愈少,代表民意声音减少了,评论管道也少了,会不会影响公众论坛?还有,替人民监督政府的力量也少了。哈佛大学甘迺迪学院教授派特森(Tom Patterson)即认为,如果你去看谁在揭露或报导新闻,不是别人,正是报纸!可见报纸的重要性。        

“纽约社区报”社长施长要更明白指出,印刷媒体不会消失,网路新闻可信度低,也不可能淘汰报纸。难道公民记者可以取代传统专业的报社记者吗?他说,现在是一个“调整时期”。广播、电视应运而生时,报纸也曾经历挑战,但依旧能寻找方式存活下来,扮演传播的重要角色。事实上,历经网路媒体冲击,不少新闻学者及媒体从业人员开始讨论“部落客”(Blogger)与新闻编辑部之间的微妙关系与转变。难道坐在家中,从网上摘录资料加以制造后快速传递出去的新闻,可以取代传统报社的编辑台吗?部落客族有能力对抗潜在可能的庞大法律诉讼吗?     

施长要认为,读者不可能一天24小时守在电视机或抱着电脑,网路媒体可信度更令人质疑,报纸具有深度,可信度高,又可随意跳跃翻阅;唯面对网路媒体的挑战,他建议报纸要更有内容,要有深度,范围更广,图片要精彩。          

努斯邦更建议,报纸必须进行市场区隔,了解读者群属性,同时压低印刷、纸张、发行等成本,要懂得“均衡”与调整姿势,保持竞争力,而非一味“转移”到网路,才能肆应新兴媒介的挑战。    

他预测,未来10年,虽然还会有更多的报纸关门打烊,这是无法逆转的事,但报纸终会找到一种新的存活之道。报业媒体历经多年来荣景后,正面临转折点。大环境景气不佳,网路的兴起,让报纸必须找到蜕变因应之道,而家数日益减少,媒介力量递减形成的报导缺口,以及新闻来源多元化后,报导的动机为何?也是社会大众关切的课题。(本文附有照片)

相关新闻
心理测验:你最适合什么工作
台湾主要日报头条新闻标题
世界主要报纸头条新闻标题之一
香港新闻媒体究竟为谁服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