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检讨问题金融机构专题报导系列之二

防堵问题银行重现 考验主管机关胆识

【字号】    
   标签: tags:

【大纪元2月10日报导】-检讨问题金融机构专题报导系列之二(中央社记者何旭如台北十日电)中华银行发生挤兑风暴、遭接管前,财务已遍体鳞伤,资深金融人士直指,中华银被掏空非一日所为,监理制度虽有改善空间,但主管机关看到问题后,是否能即时采取应有作为,才是防范未来问题金融机构的关键。

为处理问题金融机构,防止系统性危机爆发,过去七年来,未含存款保险准备金分摊赔付金,光是金融重建基金(RTC)已赔付新台币1692亿元,加上今年三月、五月即将交割的中华银及宝华银,政府赔付缺口将再扩大近920亿元。

资深金融界人士表示,中华银被掏空非一日所为,金融机构很少因“心脏病”的突发事件而亮警报倒闭,通常是有迹可循的“慢性病”,当问题银行财务健康亮红灯,行政院金融监督管理委员会有没有看到?若有看到,为何无法采取有效行动?值得检讨。

另一位资深金融圈主管表示,1992年政府一口气核准十五家新银行成立,包括中华银行在内,新银行成立资本额为100亿元,力霸集团王家最多只出资15亿元,最后却由金融重建基金及存保准备金共同赔付474亿元,“股东损失永远最少,损失最大却是纳税人”。

这名主管表示,中华银行等金融机构有问题,金管会等主管机关并非完全没有资讯,“但是金融这个圈子很小,处理起来有政治压力”。

他指出,金管会也是政治体系下的一环,在“鱼帮水、水帮鱼”的政商文化下,官员发现问题后“敢不敢出手”,才是问题所在。

金融监理仰赖绵密的监督、纠正、惩罚措施,例如银行一旦逾放比过高、资本适足率不足等,主管机关应善用即时纠正措施,从罚锾、限制营业项目、更换经理人到暂停营业等,要监督到银行解决问题为止,以免缺口扩大,变成不得不以全额保障存款、大失血赔付的方式标售问题金融机构。

市场人士除质疑主管机关未即时展现监理魄力,也点出台湾金融市场的独特文化,某金融业主管表示,大型集团用左手控制金融控股事业,旗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业,右手还拥有规模很大的一般产业,如建设公司、百货业等非金融业,当一般产业受景气循环冲击发生问题时,很容易波及到金融事业。

同一个母集团下,资金左手出、右手进,中间的防火墙除仰赖经营者的良心,只能靠金管会等主管机关的最后一道防线。

面对问题银行一家家引爆,迫使金管会持续修正相关规定,存款保险条例修正案去年七月一日上路,存款保险由全面投保改为强制申请制,中央存款保险公司可由惩罚性费率、甚至终止要保,提前干预问题金融机构,虽然处理问题银行社会付出庞大代价,但起码得换来更坚固的金融安全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