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愁予 朵拉的文学四月天

人气 7
标签:

【大纪元4月16日讯】(大纪元记者沉静报导) 4月13日下午,在淡滨尼区域图书馆,孔子学院院长许福吉博士主持狮城“文学四月天”的讲座,特邀台湾著名诗人郑愁予和马来西亚女作家朵拉主讲,畅谈文学创作心得,回答观众提问,场面温馨而生动。

郑愁予:你有诗人气质吗?

郑愁予,1933年生于山东济南。童年时随父亲的军旅生涯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在避难途中,由母亲教读古诗词,15岁开始写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后来旅居美国,任耶鲁大学驻校诗人及资深中文导师。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燕人行》、《刺绣的歌谣》等。

郑愁予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既有豁达的仁侠精神,又有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是地地道道的中国诗人。他的“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半个世纪广被传唱。

郑愁予主讲的题目是“你有诗人气质吗?”。他首先讲了诗歌的起源。上古部落时期,主持社稷的巫觋都是有特别秉赋的人,领导族人与上天沟通交流,在熊熊篝火前,望着星辰,吹响海螺,吟唱祈祷,押韵的祷词就是最早的诗歌。

他认为,诗的原旨是对人类状况的关怀,关顾民生的戚切之思。诗人气质来自自然,也滋长在环境中,他对特别事件的关怀,对特别情景产生的欢愉、悲悯、激愤、焦虑等成为表达的意向,就是诗的内容。

世袭制度和暴君的出现,很多有巫觋秉赋的诗人不是被杀害就是被流放,屈原的诗表现了对时间空间的感叹和对生命的省思。

诗人的条件是诗才加诗情。诗才是运用技巧艺术地完成诗作的能力。言志、抒怀、相思、友谊、情趣,人间所有的人文状况都可以入诗,唯有真情最动人。苏东坡把诗情提升到很高的境界。

他赞叹:“传统诗的历史列车是行驶在稳定的双轨上,一条轨是传承文化底蕴,另一条轨是诗语言固有的形式,词牌格律,量身定做的形式。唐诗的性灵神韵,有着和天地自然的联结,天籁之声,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和音乐性,意象优美。”

古典文学修养深厚的郑愁予,笑称:“中国文化是跟着我走的,我到哪里,哪里就是中国。”

他指出,不少新诗缺乏文化内涵,形式是脱轨、无轨的,任意驰骋。顺从时尚,成为诗的仿造品,宣传用具,意识形态的张扬,特意做出反叛、颠覆,脱离社会普遍价值和伦理的最起码的底线,写出冲击或惊吓世俗的东西。所谓“下半身写作”就类似这种。

郑愁予说:“巧言不是诗,有些人是造句派,堆砌词汇。言,是说真理的话,言之有物。诗是表现真理和美的极致。”

朵拉:一生的追求

马来西亚女作家朵拉坦诚朴实,笑着调侃自己愚钝,才华不足,“唯一可取的是,对文学创作的疯狂热爱。”她演讲题目就是“一生的追求”。

朵拉,原名林月丝。小学三年级时,作文在报纸上发表。从此,与写作结下不解之缘。她从散文开始,陆续写了广播剧、短篇小说。喜欢创新的她,尝试写的微型小说《行人道上的镜子》,93年就在新加坡获奖,给了她很大的鼓励。

朵拉说,她长期住的小镇,很偏远,连书店都没有。她是在无人指导下,自己一点一滴摸索学习的。“看到别人的好东西,就要想办法,如何转化到自己身上。”

目前,朵拉在报刊上发表了5000多篇文章,多次获奖。她的作品着重写两性关系,更多的是在刻划时间。

父亲的影子出现在她的小说中。主角人物思念中国,无法斩断母国的根、文化的源头。他到处找中国的小吃,以自己是华人为傲。一边轻视当地浅薄的文化,一边却由于日久生情,渐渐爱上所在国的一切。

“家里的一切,非常的中国;门外却是浓郁的南洋风情。虽然生活在大马,也感觉自己在流浪。” 朵拉感慨,“到中国后,才发现我向往的中国文化其实早已不在了,多数保存在我读过的书中……这真是一种悲哀。”

朵拉最后说:“新加坡这样干净,绿化到这样好,衣食住行都有了,应该更上一个层次。让我们一起为东南亚的华文文学而努力,至少可以影响自己的孩子。”


许福吉博士主持,诗人郑愁予(中)、作家朵拉畅谈文学创作心得。(大纪元)


诗人郑愁予在朗诵诗歌(大纪元)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东势农会在星促销台湾优质水果
神韵北欧第二站——瑞典狮城林雪平
狮城藏僧祈祷西藏平安
瑞典狮城赞扬神韵 名流云集广传佳话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