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学文:尘埃落定看书展 (二)

—中国主宾国的2009年第六十一届法兰克福书展—

还学文

【大纪元11月18日讯】新闻自由颠覆了政治交易

听起来像惊险小说,可“中国的”第六十一届法兰克福书展真的就是这样黑箱作业的,又是依靠新闻自由、依靠民主社会无冕之王的新闻媒体之力,这样被颠覆的。

计划中在展前一个月,九月十二日有一场题为“世界与中国,感觉与现实”的公开讨论会,书展早就对戴晴和贝岭发出了邀请。会期在即,中国项目主持人里普根(Peter Ripken)一方面无所作为地屈服于中方威胁退出的压力,另一方面却大有作为地阻止异议人士成行:书展给戴晴预定的机票被作废掉了,对贝岭晓之以理:不来,机票仍可报销;若是硬来,那就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了。扼杀两个独立的个人,没有组织、权力和政府撑腰的个人,对于一党独大的中国政府司空见怪。然而里普根、书展、还有里普根背后的政治力量居然助纣为虐!玩火之中他们忘了,这是一个多元的社会,而纸里包不住火!

计划中的展前新闻发布会是在9月10日11时,讨论会的两天前。新闻发布会上《大纪元时报》记者曝光了对流亡诗人贝岭邀请又撤销一事。书展居然屈服中国官方压力、牺牲言论自由、阻拦异见人士,中国的新闻检查居然全球化到了民主自由的德国!媒体顿时大哗。当天,德国政府人权委员会代表诺克(Gunter Nooke)就此发表谈话,要求书展对人权明确表态(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4678157,00.html),同时传出外交部表示对戴晴旅德赴会提供签证上的一切方便。事态急转直下。

而肇事人、书展国际中西主任、中国项目主持人里普根却还在撞了南墙不回头地辩护对中国官方的妥协,“面对压力,我们做出了让步。权衡利弊之后我们认为,本周末举办的讨论会上是为了和中国官方进行讨论 ……要想和中国高级官员、学者和记者进行对话,那就必须作出一定的妥协”(http://www.dw-world.de/dw/article/0,,4676236,00.html)。是迟钝还是傲慢?是他个人的见解,还是书展的意图,亦或是一种传声的姿态?匪夷所思!

次日,9月11号午后,两位非官方的个人自费赴德——戴晴与中国代表团同机,一同出现于法兰克福机场,被媒体包围。于是中国参展、民间人士与会成为焦点事件进入公众视野,置于媒体监督,不再是幕后交易可以掌控的了。本来对书展、对中国参展鲜少了解与兴趣的媒体和公众开始睁大眼睛注视事态的发展,因为他们发现,他们的自由价值在自己的国家和土地上遭到了极权政治的挑战与威胁。

颠覆接踵而至,一个比一个震撼!

当天下午,在书展网站上刊出书展负责人博斯的公开道歉。

“各位同仁:

有关《中国与世界,感觉与现实》国际讨论会的报导令我震惊。

我深深抱歉,非常恼恨我方在准备阶段组织沟通讨论会时犯了错误,做了不该做的妥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误会与愤慨。

今天下午,中国项目负责人彼得‧里普根将去法兰克福机场迎接戴晴。我期待着贝岭也来法兰克福参加讨论会。对此我非常高兴,并希望两位知识份子与会的争论带来一个深入的讨论会。

我们将继续与各方对话,包括来自中国和其它各国的作者和知识份子、笔会、中国官方,当然也包括媒体。

我向大家保证,法兰克福书展坚决支持言论、思想和新闻自由。”

在德国生活多年,经历了许多公共生活中因丑闻败露而不得已的退却,即使是面对全无招架之功的毁灭性指控,大多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地体面退场。博斯这样公开的道歉、不绕弯子的认错、明确的承诺,颠覆了官场中迄今一切惯见的潜规则,确是前所未闻。而且博斯其后信守了他的承诺,在书展中甚至是非常彻底地为不同的声音提供了充分平等的机会。他的急转弯不仅是明智而且是值得尊重和令人称道的。

自由的个人颠覆了极权的政府

确如题目所云,这一场讨论会货真价实的是“世界与中国”——舆论一律的中国与言论自由的世界,“感觉与现实”——横行世界的感觉与面对世界的现实。讨论会戏剧性频频,高潮迭起,充分展示了那个崛起中的官方中国,它的强横与无理。

讨论会上主人法兰克福市长罗特女士热情坦率的讲话,对中方已是一百个不中听。作为战后在自由民主中成长的一代,她热情呼吁毫无保留地支持争取民主自由的人们,坦率批评展方在邀请异议人士与会上缺乏承担的妥协,直陈自己在与强权中国打交道中有所不为的经验。令官方中国更不能容忍的是戴晴、贝岭两位异见人士竟然出现在德方席上,而且居然安排戴晴致辞。官方中国视之为挑衅,不顾多方劝阻,率队离席抗议。会场上下大哗。不过是另一种声音而已,不同的声音不必赞同,也用不着抗议,更无法消灭。一个习惯异见的社会,无法理解这种举动。重新回到会场后,中国代表团长、前驻德大使梅兆荣失态于高八度的音调:我们不是来听你们上民主课的,那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不能见容戴晴和贝岭,说是他们不代表大多数中国人,然而却不能回答记者提问,怎么确定谁能代表中国人,不属于“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否有权表达自己的意见。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官方学者替上司代言: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大多数人利益,是通过法律确定的。讨论会开幕式,原来只有七十人报名采访,在两位异议人士先受邀后出局的内幕曝光后,只能容纳一百三十人的会场挤了近三百人在里面。

这讨论会的现场效应倒是应了中国驻德文化参赞赵彬致辞中引用的一句俗语,“百闻不如一见”。读者和观众亲历了中国的强大——一个共产党专制政权的蛮横与威胁,它坚硬而不退让的意识形态,和官方控制的自由繁荣的假象。这里的人们开始关注书展、关注主宾国中国,对灌输给他们的中国快餐,开始质疑、追问。

这一颠覆性的转折对德国社会和书展而言,都是始料未及的积极收获。竟然出现这样不能控制的转折,被迫面对这样直接、尖锐而无法回避的挑战、丢尽脸面的冷战式的回应,绝不是中国官方事先预料于万一的。

毋须讳言,被颠覆的“世界与中国,感觉与现实”讨论会开幕式本身,无论如何是一个成功。一方面它迫使西方的政府与人民面对极权中国和自由世界的差异,另一方面它迫使中国官方面对国际交往中一意孤行与现实之间不容回避的距离。这个颠覆向所有各方——书展方、中方和德国的民众、社会和政府—开启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观点和陈述

相关新闻
特瑞谢:ECB将逐步取消紧急措施
德甲第12轮:拜耳高歌猛进 拜仁如坐针毡
【锋笔天下】臧山:中国之“最”
保时捷财报欠佳 年度亏损44亿欧元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