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货轮排毒物 10年恐夺百万命

人气 1
标签:

【大纪元11月24日讯】(大纪元记者李晓宇编译报导)现任《新科学家》杂志环境顾问的科普作家皮尔斯(Fred Pearce)在英国每日邮报撰文指出,世界航运造成的污染一向未被重视,其实世界超级货轮因使用肮脏的重油燃料,排放大量致命化学毒物。当今世界16艘最大轮船每年排放的硫污染物相当于全球汽车同类污染物排放量的总和。根据专家计算,未来10年航运界的污染可能夺走100万人的生命。除此之外,航运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也不亚于航空业,只是没有得到关注。

致命的污染:硫和化学烟雾

文章指出,人们都知道渡轮、邮轮、集装箱货船、油轮甚至是拖船都无一例外的排放污秽的黑烟,看上去很脏,并在港口和航道上留下棕色的烟雾。但直到现在人们才明白它也是一个主要杀手,仅在英国每年就导致数千人死亡。

随着现在的船舶越来越大,产生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其中最令人吃惊的统计是,世界上最大的16艘轮船所产生的能进入呼吸道(最后沉积在肺部)的硫污染相当于世界上所有汽车所产生的同类污染的总和。由于其巨大的发动机重如小型船舶,这些超级船只使用燃料的数量相当于一个小型发电站。然而,与发电厂和汽车不同的是,这些船只可以烧最便宜、最肮脏、高含硫量的燃料(重油):即炼油厂取出轻油后留下的厚厚的残留物,这种废油在陆地上都不允许使用。

现在估计有10万艘船在海洋上,随着大量的商品从亚洲工业国家运往欧洲和北美,船队还在迅速增长。经济衰退几乎没有影响贸易。今年的圣诞节,我们的礼物大多数仍将来自远东的超级轮船如爱玛马士基和她的7姐妹伊夫林、尤金、埃斯特尔、埃巴、爱莲、马士基、Elly和伊迪丝。这些船每艘都有1/4英里长,可以运载14,000个全尺寸的集装箱按常规线路从中国运往欧洲。

这些船烧的都是重油,也称“船用燃料”,燃烧会留下致命的化学物质:硫和烟雾,这些污染与呼吸问题、炎症、癌症和心脏病都有关联。特拉华大学船舶排放方面的权威科贝特(James Corbett)计算出全球每年约64,000人死亡,其中欧洲占27,000。英国是受此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约有2,000人死于烟雾污染。科贝特预测2012年全球这个死亡数字将上升至每年87,000人。根据科贝特的数字计算,未来10年会有100多万人会因此死亡。

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IMO)未尽其责

这个危害的部分责任要归于伦敦泰晤士河南岸监管世界航运的联合国国际海事组织。几十年来,国际海事组织无视清理船舶污染的种种呼吁。因此,在电站和货车烧重油早已定为非法的情况下,航运业的污染却保持许可。31年来,国际海事组织推行一项169个政府一致同意的政策:允许大部分船舶重油燃料。这种油实际上是废油,像沥青一样,最便宜,但是最肮脏,含硫量很高。国际海事组织允许船舶燃料的含硫量可高达4.5%,这比欧盟对汽车燃料含硫量上限的4,500倍还多。船舶燃料释放出的含硫微粒很小,可深入肺部。

由于国际海事组织的这个规则,一艘超级轮船每年排放的硫可高达5,000吨,相当于5,000万辆典型汽车的排放量,每年每辆车排放100克硫。估计全球有8亿辆汽车在驾驶,这意味着16艘超级轮船排放的硫可与全世界所有的汽车相比。

一年前,国际海事组织提出船舶运输燃料的硫含量在2012年前要降到不超过3.5%,最终要降至0.5%。科贝特说这样可以减少一半的死亡。这应该不难做到。

每年排放近10亿吨二氧化碳

除了烟雾和二氧化硫外,这些超级轮船每年他们还排放近10亿吨二氧化碳。船舶与飞机一样,是全球变暖的罪首之一,但较少得到环境保护主义者的关注。国际航运和航空都免受京都协议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的规则的约束。但是航空公司却备受绿色压力,下个月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论坛之前,航空业已经答应到2050年削减50%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船舶公司却一点也不引人注意,国际海事组织7月份的会议上抛出英国船舶商会设立一个碳交易计划以鼓励减排的建议。更令人惊讶的是,他们以贫穷为借口。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船舶登记在发展中国家,如巴拿马。但这些只是为逃避更严格的安全规则和支付水手薪水而打出来的旗号。

在国际海事组织,各国政府成功争取到发展中国家的船只不必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国际海事组织秘书长米特罗普洛斯(Efthimios Mitropoulos)坚持说:“我们一贯积极参与保护和维护环境。”然而倘若再不限制,世界航运的碳排放量到2050年将再增加两倍。

无论从哪方面看,超级轮船都是公海的无赖,长久以来按污染标准运作,造成地球变暖并杀害其居民。他们可不是圣诞老人的雪橇。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货轮溢出燃料化学物 澳洲海洋生态岌岌可危
昆省:货轮船长因燃油泄露被传唤出庭
避免二次污染 巴拿马籍搁浅货轮现地拆解
台黑潮最佳航线  现有航行安全海洋污染隐忧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