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住房购买力严重分化 再现“房改”呼声  

标签:

【大纪元11月3日讯】(大纪元综合报导)最近,随着中国房价过快上涨,房地产市场购买力出现严重分化,大陆社会上出现“二次房改”的呼声。

贫富差距悬殊 购买力出现严重分化

“北京市四环以内的期房均价已超过两万了,照这样算,我攒一年的钱只能买一、两平方米。”北京某公职部门工作的李炘睿说。

据经济参考报报导﹐李炘睿只是众多“住房夹心层”的一个缩影。这个群体正在普遍受到高房价的折磨。9月份,深圳商品房每平方米成交均价已超过2万元,创下历史纪录,杭州、北京、上海等地房价也在近期达到或超过历史高点。

随着房价过快上涨,“夹心层”购房负担越来越重,房地产市场购买力出现严重分化。据上海绿地集团内部人员介绍,该集团今年6月份推出的一个单套售价超过250万元的高档住宅项目,两个月内销售一空,七成购房者是现金支付;而推出的另一个单套总价不过几十万元的中档小户型项目,七成购房者却是贷款买房。

二次房改舆论出台 保证公平难度很大

针对房市的失衡现象,自去年下半年起,中国投资学会副会长刘慧勇、清华大学李稻葵以及住宅法专家李明等学者,各自提出了再次对住房制度进行改革的方案。由于是相对中国1998年首次实施住房制度改革而言,社会舆论称之为“二次房改”。

“二次房改”呼声有一个共同特点,认为过去11年的“房改”存在过度市场化问题,特别是保障类住房供应严重不足,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滞后”。李稻葵等有关专家表示,有相当部分人既买不起过度涨价的商品房,又享受不到保障性住房。现有的房地产体系需要继续改革。

但江苏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表示,如果真的实行“二次房改”,如何保证公平将是一个巨大难题:一是享受房改的对象不容易界定,二是享受过上次房改的人可能再次享受。

据环球时报报导,专家认为目前中国以权谋房现象严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11月1日在第67次中国改革国际论坛上,作题为“中国住房目标和市场化”讲演时称,“以权谋房”确实是福利分房时期的重大弊端。但是,住房市场化改革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中,“以权谋房”仍然相当严重。

通过权力体系得到住房的情况,在目前处于一种制度上的可疑状态,因为从国家有关的住房制度和政策中,找不到相关的明确规定。但事实上,这种得到住房的办法却普遍存在。手握权力的政府部门,机关单位,通过所谓的自有地皮,或者申请新的地皮,集资修建职工住房,享受经济适用房减免税费的待遇。这种住房打着保障房的旗号,享受保障房的一切优惠,但是一些政府部门的这类住房,面积甚至达到两百多平方米,其豪华气派的程度,根本无法与“雪中送炭”的保障房相提并论。

另外,一些手握行政权力的机关,给达到某种行政级别的官员,私下发放住房补贴,甚至组织这些官员以团购等方式,去外地购买商品房,作为他们退休后颐养天年的安乐窝。机关或官员以权力与开发商进行交易而得到便宜房屋,这种情况也不少见。

住建部否认二次房改 称中国楼市不存在泡沫

中国工商银行资产管理部研究员张兴胜说,中国的房价收入比是发达国家的3至6倍,住房租售比(每平方米使用面积的月租金与每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房价之间的比值)超过400倍,而国际上公认的正常范围为200至300倍。

目前,上海市已有13家楼盘销售价格突破10万元/平方米,周边杭州、苏州、南京等城市价格达到3万元/平方米以上的项目比比皆是,这些都反映出我国房地产泡沫严重程度。

对于内地房价疯长,可能施行“二次房改”的传闻,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明确表示,不论短期计划还是“十二五”规划中,住房目标仍然是住有所居。当前在住房发展过程中保障体系和市场化之间的结合有进一步的改善和调整的必要,但是这个基本方向中没有“二次房改”。

陈淮认为:“中国的房子正在越盖越结实,没有什么泡沫,如果有泡沫那也是为节能而用的空心砖。”

事实上,北京、上海的人均收入还不到东京的1/10,而房价已比肩东京,一套100平方米的普通公寓(清水房)房价达200万元人民币以上,即以家庭户均年收入6万元计算,房价收入比已超过30倍。京沪人均收入要达到东京的水平,起码还要15年。换言之,京沪房价已经把未来十余年的空间都透支了。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外企打工如何理财
【孙勇房地产专栏】2008 全美房屋买卖客户调查(2)
省25万 北京新年掀房市降价风
【孙勇房地产专栏】费城地区2008年房价下降2.6%(1)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