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会说话 中国高储蓄来自企业而非民间

标签:

【大纪元12月4日讯】(大纪元记者岳芸编译综合报导)中国民众在1990年代的储蓄率,大概占GDP(国内生产毛额)40%;2003年,储蓄率增长至52%左右,当前几乎少有国家能达这么高。同时,中国在1990年代的总消费额约占总经济额60%,到去年为49%,家庭消费额则从46%跌至35%。于是问题来了,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表示,大多数观察家,包括许多优秀的经济学者都认为,中国民众开始减少消费、提高储蓄。

担任UBS(瑞士联合银行)全球新兴市场经济学者的安德森,在11月号的《远东经济评论》发表以上看法。他在这篇〈中国储蓄的迷思〉(The Myth of Chinese Savings)论文中说,如果情况是这样的话,那么解决之道,就是中国民众多多消费;在谈到全球经济不平衡时,一般都会一再重复“使中国成为消费的经济体”这类论调。事实上,中国是否真的消费不够呢?

根据每个现有的消费指数,从销售到研究调查,在旅游、餐饮、消费品上,都显示出五年期间(2003-2007)在中国有很大的增长。其中涨幅最大的是,房宅与汽车的开销,2002-2007每年成长35%。安德森指出,简单来说,这些销售数字的增长,丝毫没有迹象显示中国民众在减少消费。

高储蓄的钱从哪里来?

安德森表示,得承认的是,中国民众确实是存了不少钱,占GDP的16%-18%,对已开发国家或新兴国家来说,这个比率都非常高。可是关键点在于,查阅近五年中国真正剧增的储蓄,却都不是来自家庭存款;根据资金流量资料,而是来自企业存款,从2002占GDP的15%激增到2007占GDP的26%。

统计资料显示,企业的总体利润从2002年起迅速攀升,个人的边际利润却连续几年都没有变动,如何来解释这种现象?安德森惊讶的发现,工业的销售利润在过去七年来按GDP比例成倍数增长。同样令他讶异的是,传统类的出口产品,像玩具、纺织、电子资讯科技,在销售上并没有明显增加。倒是重工业增长迅速,特别是钢铁、铝业、水泥、汽车、汽车零件、机械工具、特制化学品等。

大纪元今年8月报导过郎咸平的中国二元经济论,他说中国整个经济的30%过热,包括证券、银行、地产、钢铁、水泥等部门,70%是过冷的,像制造业就是。

三项改进之道

重工业产能的增长,导致了在净出口、GDP成长、储蓄毛额的迅速扩张。在这样的状况下,最适合、有效的重新平衡做法,并不是在中国国内多消费;安德森指出,有三项重要的可行做法:(一)从企业提拨款项给家家户户;(二)停止建钢铁厂,或许可关掉一些钢厂;(三)让人民币升值。

最后他总结,与其关注中国的养老年金与健康保险,还不如多去留意钢铁产能与人民币汇率,这才是两项关键的指数。

读者回馈:有新意,短期内无法实现

以上是从安德森的七页论文里找出中心思想、顺着逻辑来摘译报导,《华尔街日报》也报导了,但较为简略,都没提论文里的数据资料,易引起误解,譬如:“安德森提出,事实上中国消费者无论以何种标准衡量都远远说不上节俭:过去五年里,他们买车、买房、下馆子等等,简直是在疯狂消费。”就有好些读者批评“简直胡扯”“说的有点偏激”“胡说八道”;倒是有些读者的看法还是可以了解一下。

读者lex luther:“其实很有道理的,这几年消费的速度已经增长很疯狂了(当然大部分归功于富人),工业投资产能过剩超过了这个速度。”

读者chen1633:“he only knows partial CHINA.”(他只知道中国的部分地区。)to much savings due to“unsafe feeling & low salary.”(储蓄过多是因为没有“安全感、薪水低”。)”

读者000:“现在新一波的建设大潮已来,很是奇怪,明知产能过剩,各省的企业却在扩建,如陕西汉钢,钢厂周边的良田又在建围墙了。”

读者“别把中国人当富豪”:“大多数消费者没钱消费……”

读者shadowmagic64:“要怪首怪政府,福利水平那么低,税收又那么高,老百姓哪敢用钱?此外,政府对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缺乏有效激励,导致大量资本流入股市楼市,造成资产泡沫。由于刚性的置业需求,只能把原先用于消费的钱转为储蓄,储蓄就是这样‘被增长的’。”

读者sealionking:“这个还是比较有新意的,可是,短期内没有办法实现。”
(http://www.dajiyuan.com)

相关新闻
美中经济报告:中共控制太多 偏离自由市场
外电:价格狂飙40倍 大蒜成中国泡沫晴雨表
俄罗斯财长对中国经济前景做悲观预测
德媒:“希望中国房价下降”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或资料给大纪元,请进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