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漫谈

文房四宝:神来之“笔”(一)

笔、墨、纸、砚,是书房中常备的四种书写与绘画的工具,所以合称为“文房四宝”,又称为“笔墨纸砚”、“文房四士”、“文房四物”。文房四宝,古代文人书房必备的四种书画文具,是中国独具传统特色的文书用具。

“文房”一词起源于南北朝时期,原意是“官府掌文书之处”。如《北史‧卷六十四‧柳虬传》记载︰“君职典文房,宜制此表,以革前弊。”唐朝时,文房又指书房,是文人读书、写字、绘画的地方。到了宋朝,又做为“文房四宝”的简称。如宋朝吴自牧《梦粱录•‧士人赴殿试唱名》:“其士人止许带文房及卷子。”

自古以来,文房四宝的品类繁多,名师名品,各具特色,不但具实用价值,更融合了书法、绘画、雕刻、装饰等,成为极富中国特色的艺术品。浙江省湖州生产的“湖笔”、安徽省徽州的“徽墨”、安徽省宣城的“宣纸”、广东省端溪的“端砚”,自宋朝以来,至今仍负盛名。

毛笔的历史

笔,会意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上记载︰“笔,从聿从竹。”聿,是笔的本字;古代毛笔笔杆都是竹制,所以从竹。另东汉刘熙《释名》曰︰“笔,述也,谓述事而书之也。”意思是说,笔是用来书写的。又《说文解字》列出了笔在周秦时期各地不同的名称︰“聿,所以书也。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弗,秦谓之笔。”及《尔雅‧释器》︰“不律谓之笔。”

我们一直认为古代的毛笔是秦朝名将蒙恬所发明。在《艺文类聚‧卷五八‧杂文部四‧笔》载:“博物志曰:‘蒙恬造笔’。”又晋朝崔豹《古今注》︰“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以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所谓苍毫,非兔毫竹管也。”大意是说,蒙恬用枯木为笔管,笔头以鹿毛为中心,在鹿毛周围裹以羊毛,制成他们秦国所用的笔。

因此据专家考证,从出土的古代文物显示,殷商之前就有毛笔,所说的“蒙恬造笔”应是指蒙恬改良毛笔。

考古学家从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彩陶,发现上面的花纹、卷云、符号等纹饰,明显是使用毛笔才能绘成,且毛笔的笔锋清晰可辨;从殷墟出土的甲骨中还发现,有几个用毛笔写成的文字,在一些龟甲上也看到部分未刻的文字,文字上还留有些许墨痕。

此外,在商朝的甲骨文中留有许多的“聿”字。因此,早在商朝以前就有毛笔的使用,而在先秦典籍中并无“笔”字。所以秦朝统一中国,统一文字,也统一笔的叫法。如清朝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履部》︰“秦以后皆作笔字。”

另从文史推断,在《礼记‧曲礼》有︰“史载笔,士载言。”及《尚书‧中侯》上载︰“龟负图出,周公援笔以写之。”而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邶风‧静女》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与《后汉书‧卷十‧皇后纪上‧序》载︰“女史彤管,记功书过。”

这里出现的“彤管”,是一种红管的笔,为古代皇宫内的女史,用来记录后妃的事迹,而红色是表示赤心公正。由此可知,笔的创造发明渊源久远,都早于秦朝。

明人罗颀所撰《物原》上载︰“伏羲初以木刻字,轩辕易之以书刀。虞舜造笔,以漆书于方简。”意思是说,伏羲氏以木刻字,用尖锐木器来画八卦。轩辕氏改用骨刀、石刀在竹木简上刻划文字。虞、舜创造竹枝笔,先用树乳再用漆树汁把文字书写在方简上。这不仅说明了笔的演进,也为后世用笔蘸墨书写文字、绘制图案奠基。

毛笔是神传文化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结晶之传承、发扬,就是以文字为媒介,才得以代代相传。据西汉淮南王刘安所撰《淮南子‧本经训》上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是说仓颉造字,惊天地,泣鬼神。于是,上天降下谷雨,一是用来勉励仓颉,二是昭示仓颉顺应天意,造了这种带有神性的文字。人类因此告别了结绳记事的蒙昧时代,进入文字文明的新纪元。

据汉朝王充撰《论衡》记载,仓颉是黄帝身边的一位史官,他有四只眼睛,具有特殊神力,仰观能看到奎星圜曲的形状,俯视能细察龟壳纹理及分辨鸟兽的足迹。仓颉将世间许多美丽的图像汇集,开始创造文字。因此,仓颉造字可说是上天有意传给人类文字,是文化神传的发端。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除了有文字记载,更要有笔来书记。毛笔,是中国独有的书画用具,居传统文房四宝之首,它不仅是用来纪录文字,更是神传授给人类书写正统文化的一种特殊艺术。

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动,毛笔有巨大的贡献。毛笔记录了浩如烟海的古书典籍、诗辞歌赋、文献资料、书画作品、碑拓等等,让后人能拥有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毛笔是独一无二的书画工具,也是神传文化的象征之一,充分展现出中华文化的智慧与精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绵延数千载,历久不衰。@*

(http://www.dajiyuan.com)